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千方百計地丑化中國形象。盡管中國主張同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關系正常化,但西方卻總是對中國的善意建議視而不見,甚至報之以敵意。這究竟是為什么?他們不愿明說,總是遮遮掩掩。
其實原因很簡單。對于那些以自身經濟增長和本國人民福祉為發展目標的國家來說,中國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機遇——這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覺。美國及其盟友非常擔心,中國這種處理國際關系的新方式,使他們與整個世界,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舊有的剝削關系難以維系。這就是為什么他們的宣傳機器要開足馬力抹黑中國。
自上世紀中葉,西方殖民體系開始崩潰以來,前殖民大國對任何追求自決權利的國家都采取了非常敵對的態度。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美國發動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行動,破壞這些國家的穩定。
1953年,美英直接干涉伊朗內政,導致摩薩臺政府的垮臺。同樣在1953年,英國在美國的支持下,出兵剛剛獲得“內部自治權”的英屬圭亞那(即現在的圭亞那),并推翻了由契迪·賈根領導的第一個民選政府——這屆政府只執政了133天就遭到顛覆。
這僅僅是個開始。在隨后的多年里,美國在多個尋求維護獨立的國家制造動蕩。從亞洲的越南,到拉美的古巴、智利、格林納達、尼加拉瓜,再到非洲的南非、安哥拉、莫桑比克、剛果……它們全都遭受過帝國主義勢力直接或間接的軍事行動。
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它們為什么不停地遭到侵略?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們必須保持不發達狀態,這樣來自帝國主義國家的大企業才能更“方便”地掠奪它們的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
據估計,在1990-2015年間,從全球南方國家流向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源凈流量價值約為242萬億美元。這些價值是通過跨國公司的利潤,償還西方國家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債務,以及不平等貿易(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把持世界貿易組織)等方式實現的。
這就可以解釋美國及其盟友為何對中國懷有敵意——因為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發展關系時采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這是一種雙贏的方式,旨在實現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惠互利。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政府希望提高貧窮國家的生產能力,包括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港口、鐵路、公路、橋梁、醫院和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和其他領域提供技術援助,以及幫助許多國家實現工業化。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模式背后的理念,與帝國主義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帝國主義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標是使它們保持貧窮,無法獨立自主。這樣,它們的資源就很容易被盤剝,只能永遠作為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的來源。換句話說,帝國主義國家以全球南方國家的貧窮落后為代價,實現了自己的繁榮昌盛。
而中國的思路則完全不同。中國希望讓發展中國家進入更高層次的增值生產階段,從而實現繁榮。這種思路背后的理念是: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的生產力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加,貿易關系將變得更加強勁,所有國家都將從中受益,變得更加富裕。這不僅有助于創造財富,而且有助于鞏固發展中國家的獨立自主。
正是這一政策,導致西方對中國如此敵視,因為如果貧窮國家在經濟上越來越不依賴于帝國主義國家,它們就能夠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不再聽命于西方的指手畫腳。
盡管西方主流媒體仍在針對中國進行大量負面宣傳,但世界上的普通民眾已經開始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模式的根本區別,并將中國作為平等和受尊重的國際關系參與者,繼續加強和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World of differenc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辛欣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