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23-01-10 18: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兩岸同胞相向而行,不斷走親走近。由中國臺灣網發起的“寫給海峽彼岸的一封信”網絡主題活動,受到廣大在陸臺胞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他們有的是深耕地方產業的臺商代表,有的是兩岸交流領域的資深人士,有的是初到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青年,還有兩岸婚姻家庭中的臺胞小朋友……

2022年,他們過得怎么樣?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講述。

小臺胞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臺灣網發)

青衫磊落泛歸航,落葉歸根又生根

“鄉愁只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當你想我們時,我和你母親也想著你。”這句深摯詩性的話語,出自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寫給兒子的家書。在對抗“臺獨”勢力時,戚嘉林是一名斗士,橫眉冷對“綠色獨裁”;但在孩子面前,作為慈父的戚嘉林既是“孺子牛”,更是領航人。

戚嘉林在家書標題中,化用金庸《少年游(青衫磊落險峰行)》中的詩句,用“青衫磊落泛歸航”描述兒子來大陸勇敢追夢、筑夢之行,全文意氣揮灑,俠氣逼人。他在信中表示,兒子從小對中華文化深感興趣,很大原因就是源自對金庸作品的熱愛,因為金庸筆下描繪出很多祖國的大好河山。

戚嘉林寫道,見你時時讀到忘我,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溶于血脈中對故土的羈絆,憂是從小就少了機會帶你領略。但后來,兒子大學時期,有機會到大陸參加兩岸青年交流的活動;兩年前,又受到戚嘉林的鼓勵,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MBA,跨出舒適圈,只身前往上海工作。

對兒子在大陸的未來,戚嘉林充滿期許。他在信中寫道,去看看國際性的大都市,去感受日新月異的變化,去聽聽兩岸青年不一樣的聲音。臺北太小,萬萬不要畫地自限。望你在大陸,為定格在爺爺奶奶記憶里的故鄉,作一番見證。你的努力,便是落葉歸根又生根的最好證明。

“我們中華民族現在的強大,除了大陸同胞的努力,更是要透過兩岸青年鍥而不舍的攜手打拼,才能更上一層樓。”戚嘉林在文末寫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指日可待,也很高興,你這一代肯定會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手寫家書抵萬金,小臺胞真情講述真實的大陸

本次活動中,來自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的兩位11歲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姐弟是年齡最小的參與者,但他們的親筆家書卻在兩岸搞出了“大動靜”。這對姐弟倆共同創作的詩歌體書信《我想告訴你》,通過小朋友的視角講述了大陸的真實面貌。

小臺胞蔡文珊(左)和蔡元熹(右)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臺灣網發)

“如果你問我,在天津和臺北有什么不一樣?我想告訴你,我現在天津,這里有條臺灣路;我的家鄉在臺北,那里有條天津街;”小朋友的筆觸稚嫩自然,但其中蘊含的巧思和趣味讓人不時莞爾,倍覺感動。他們將自己的作品手寫下來,并錄制了朗誦視頻,在中國臺灣網抖音、快手等平臺收到大陸網友的一片點贊。不少網友留言“我居然哭了!”“為什么我眼淚都看出來了!”“好感動!”“兩位小朋友非常棒”。

蔡文珊、蔡元熹生長在兩岸婚姻家庭中,幼時常年跟阿公阿婆在臺灣生活,上小學后跟隨父母到大陸生活和學習。兩岸間的生活經歷,讓姐弟倆對生活在海峽兩岸的至親和小伙伴都抱有同樣的惦念和情感。他們希望通過這封兒童視角的“家書”,讓臺灣的小朋友能夠對大陸多些了解,也為“兩岸一家親”種下更多的種子。正如信中所寫,“愿我們架起兩岸之間友誼的橋梁,傳遞著兩岸的風土人情,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堅強的美德。”

從初學乍練到獨當一面,來大陸是無悔的向往

“這個暑假之前,蘇州還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地名;現在,蘇州是一頁精彩的實習履歷,是不一樣的生活閱歷,是一段初到這里在新視野下的新發現……”南京師范大學大三在讀臺生張瑄育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在蘇州實習的經歷,她鐘情于姑蘇古城的古雅靜謐,更被當地“園林式”的生活方式“甚慰緊繃的神經”。

張瑄育在明基電通實習。(中國臺灣網發)

她在信中寫道,從臺灣到大陸,從懵懂到成熟,從初學乍練到獨當一面,都是這個月的歷程,這是一筆難忘的寶貴財富。“在蘇州實習的日子里,我還結交了許多同在大陸的臺灣朋友,很幸運可以在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與他們相遇。”她也期待,以后有機會還能再與蘇州結緣。

臺灣青年張毓中的經歷與張瑄育有些相似,而他選擇筑夢的城市是首都北京。“我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在夏天。2015年的北京大學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未名湖畔風光優美,漫步在校園里,我暢想著百年來歷史人文,便感覺自己也成為偉大進程的參與者之一。或許便是在那時,我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大陸的時光,張毓中可一點沒閑著。他擔任過企業市場總監,寫完了一本書,旅行過內蒙古、浙江、上海、廣西等地,更帶著父親返鄉尋根。現在的他有了多重身份,他是在京奮斗的臺灣青年,是自媒體創作者,是攝影師。他選擇用自己的雙眼與雙腳,見證這塊土地。在他看來,這就是他所向往的“中國夢”。

用腳丈量祖國山河,用心感受大陸發展

“2012年,我第一次來到廈門,踏上祖國這片熱土,眼前的一切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祖國大陸的想象。”轉眼間,廈門大學在讀臺籍博士生張博森已在大陸生活十年。

張博森在上海外灘。(圖片由作者提供)

回顧青春十年,張博森感慨萬千,“青春十年,我搭乘‘經濟發展快車’在祖國大地上自由馳騁,用雙腳丈量祖國山河”“青春十年,祖國科技進步增進民生福祉,無不彰顯自立自強、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青春十年,在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腳步中,我聽到了人民的呼聲”……

張博森在信中寫道,新時代的臺灣青年應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共享祖國盛世。此生無悔入華夏,初心不改中國魂。

在大陸工作、生活已有30余年的臺商陳定國,喜歡以騎腳踏車或步行的方式感受著祖國大陸的發展變化。這些年,陳定國去過西藏、青海、云南等很多地方,也和朋友自駕去過新疆。他在信中感慨,“祖國大陸太大,我越了解越敬畏,也深感自豪。”

袁晴陽在內蒙古。(中國臺灣網發)

臺灣青年袁晴陽對此也心有戚戚,她在主題為“祖國那么大,我想去看一看”的信中寫道,大陸真的有太多旅游景點和數不盡的人文歷史等著我們去挖掘探訪,興許窮盡一生都走不遍、記錄不來、學習不完。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參與本次活動的臺灣同胞通過一封封“書信”講述的故事,也是許多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其中蘊藏的溫情與感動,正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走過2022,展望2023,大陸方面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助力臺灣同胞參與民族復興進程。(文/中國臺灣網評論員 高旭 張亞靜 審校/許輝)

【責任編輯:邵冰琦】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