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內鄉縣檢察院:數字模型讓“被貸款人”走出困境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4-12-16 17:07
來源: 中國日報網
2024-12-16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案子已經審完了,法院駁回了銀行的訴訟請求,我也終于遠離了這場無妄之災。”近日,河南省內鄉縣檢察院檢察官對一起虛假訴訟案件進行回訪時,案涉村民陳某難掩感激之情。

陳某的遭遇始于一起虛假訴訟案。其身份無端被人利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筆26萬元款項的借款人,又經過法院缺席審判和執行,成為一名失信被執行人。正當陳某一籌莫展之際,內鄉縣檢察院的幫助,讓他從困窘中逃離出來。

由個案“啟蒙”,該院開展了對當地金融機構冒(借)名貸款這一類問題的監督,借助大數據戰略思維,對銀行貸款中涉及低保、五保、貧困、殘障和在校學生等特殊群體的民間糾紛,進行要素式、全方位大數據審查,在過去一年,共有42起類似案件被糾正。

“從一個案件到一類案件,我們看到了檢察辦案的增長點。如今,善用大數據思維已成為大家辦案的自覺。”在該院檢察長馬婉珍看來,數字賦能監督讓更多的檢察官嘗到了高質效辦案的“甜頭”。

從個案辦理中發現“蛛絲馬跡”

現年26歲的陳某,職業高中畢業后就離開了內鄉老家,一直在江蘇打工。2023年5月,一紙執行通知書讓陳某陷入了困境:自己銀行賬戶和電子支付平臺內的資金被全部凍結,僅有的幾萬元存款也面臨著被執行的風險。

“我從沒借錢不還,怎么就成了拖欠銀行26萬元貸款不還的被執行人?”陳某立即從江蘇趕回內鄉縣了解情況,發現自己早在2020年,就成了一份生效民事判決認定的“義務人”,而那場幾年前的庭審,自己從沒聽說過,更未參與其中。

“當事人明確表示自己沒有貸過款,卻成了被執行人。”陳某來到該院反映情況,受理案件材料后,該院檢察官開展調查核實,沒過多久,事情的來龍去脈逐漸顯現,問題就出在當地的一家金融機構。

2016年8月初,當地某銀行客戶經理李某發現,自己經手辦理的一筆26萬元貸款,當事人在貸款到期后無力償還。如果貸款還不上,勢必會影響自己業績,想到平時和同事聊天時,聽說有個常年混跡在社會的張某,手里有不少“白戶”(征信干凈、無違約記錄的當事人),可以通過辦理借名貸款手續,填補逾期貸款,一直屢試不爽。

李某當即與張某進行對接,張某隨機找到當時在職業高中就讀的陳某。張某以游戲返還現金為名,騙取陳某信任。在李某的經辦下,陳某先后在空白借貸申請書、客戶提款申請書、借款合同上簽名。就這樣,渾然不覺的陳某“成功申請”到26萬元的銀行貸款。當天,這筆款項即被李某支取,用于償還此前經手的那筆26萬元的貸款。后因陳某貸款逾期,李某所在銀行將陳某訴至法院,經缺席審理,法院支持了銀行的全部訴訟請求,由陳某歸還26萬元的借款本金及利息。

“僅用一個多小時就走完了銀行的所有流程,這樣的高效率讓人心生疑問。”隨著對貸款資料的進一步調查核實,在一系列證據的相互印證下,案件承辦人、該院民事檢察部主任朱東月查實了這起虛假訴訟的全部情況。在證據面前,李某也坦白了借名“白戶”辦理“借新還舊”的行為。

隨后,該院向法院制發再審檢察建議。不久后,法院再審開庭,全部采納了檢察建議,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陳某的征信記錄也恢復正常。

“陳某的經歷,是一個偶然問題嗎?”“銀行借貸管理有沒有漏洞?”“其他銀行有沒有類似的問題?”……

“李某冒名貸款的行為,在當地金融領域存在一定的重復性、交叉性。”憑借從辦理陳某案中發現的蛛絲馬跡及后續的調查核實,朱東月發現,李某經辦的貸款業務,還有多筆是冒名貸款。

揭開虛假訴訟“隱秘面紗”

“這不單單是虛假訴訟,還涉及違法犯罪。”朱東月將李某涉嫌違法發放、挪用資金的問題線索移送刑事檢察部門后,又和同事們思考如何對借名“白戶”辦理“借新還舊”行為以及案件暴露出來的貸款流程風險問題,向前一步開展監督。

“我們在辦案中發現不少冒名貸款的情況,一些受害人直到法院來執行了,才知道自己已經背上了巨額的貸款債務,這不僅嚴重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權益,也造成了信貸資金的巨額損失。”朱東月介紹說,低保、五保、貧困、殘障和在校學生等弱勢群體,平日很少關注自己的征信狀況,等到他們發現了問題,往往會因為超過訴訟時效,難以在訴訟程序中解決上述問題。

面對龐雜的銀行貸款信息,經大量個案索引、分析研究,朱東月想到了大數據的“助攻”。朱東月和同事們依法調取大量當地某商業銀行自然人金融貸款業務數據以及與之相關的案件信息等,在此基礎上,梳理出類案規律和監督邏輯,并進一步確定數據碰撞規則。

“通過數據比對碰撞,我們篩選出異常數據后發現案件線索240余條。”正是基于對貸款流程的抽絲剝繭,朱東月和同事們整理提煉出“特殊群體貸款人”“調解”“缺席判決”等要素特征,實現了對類似問題的精準聚焦,冒(借)名貸款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由此而生。

為避免問題在不同金融機構重復上演,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借助數據賦能,一份為全縣金融機構“量身打造”的檢察建議落地。在這份檢察建議中,該院提出建立健全金融業務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金融大數據研判、健全聯動執法普法機制等多項工作建議。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下,當地金融機構以落實檢察建議為契機,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堵塞信貸漏洞,扎實推進金融機構日常貸款業務審核規范化,依法推動完善內部監管、離任審計、風險評估等制度10余項,開展以案促改3次,專項整治6次。

大數據賦能推動全行業治理

“大數據和檢察監督融合,讓檢察辦案更智慧、更高效,也讓公平正義更加可感可觸可信。”今年3月9日,在內鄉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代表委員聽取檢察院工作報告后,紛紛為數字賦能監督、監督促進治理的檢察監督新模式點贊。

“在冒(借)名貸款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應用過程中,我們集中精力向兩方面延伸:一是向前延伸至金融機構貸款發放階段,金融機構利用該模型,提前比對貸款人信息,預防冒(借)名貸款發生,對借款人、擔保人資格進行精準識別,扎實推進金融機構日常貸款業務審核規范化,促進貸款活動業務審批合法合規,為穩健高效經營金融資產提供保障;二是向后延伸至法院審理金融借款合同案件階段,法院利用該模型,精準識別存在冒(借)名貸款的案件,促進民事裁判公平公正。”馬婉珍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自2023年以來,該院借助該模型辦理生效裁判監督案件21件,民事執行監督案件89件,950余人被移除征信“黑名單”,在信息比對中,有5名犯罪嫌疑人因違法放貸、騙取貸款、詐騙等行為,分別被法院判處一年至五年半不等的有期徒刑。

“目前,河南省檢察機關已將該模型納入全省檢察辦案數據系統推廣使用。”采訪中,馬婉珍告訴記者,數字賦能監督,既是“本”的提升,更是“質”的嬗變。下一步,該院將持續強化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應用探索,挖潛能、促融合、提質效,促進數字檢察積厚成勢,以數字檢察促進更高水平的檢察履職。

【責任編輯:蔡東海】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