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7日電 11月2日至3日,主題為"教育幸福感·如何與自然保持連接"的第五屆中國丹麥幸福教育大會在山東高密莫言文學藝術館舉行。大會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丹麥終身學習計劃協會主辦,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承辦。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有著內在的聯系,但現代生活卻常常使人類遠離自然,從而降低了幸福感,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稱為"自然缺失癥"。丹麥長期高居全球幸福國家榜首,有著悠久的自然和森林幼兒園傳統,其兒童每天在戶外度過很多時間。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寫了許多在自然中體現生命和精神的故事,闡明了自然作為生命和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的神奇和重要性。
在當天的活動上,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做了開幕式上致辭。他談到,文學和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文學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教育也能夠促進和推動文學的普及與文學的發展。
高密市委書記董廣明介紹,近年來,高密突出深化教育綜合改改革,學習借鑒先進教育理念,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打造啟發式沉浸式鼓動式課堂建設37處校外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在與自然親密接觸中精準心靈、陶冶情操、健康成長,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濰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工商聯主席陳端梅談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并非始于大學階段,而是應從孩提時期著手。我們需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鼓勵他們不斷追求、深入探索、勇于質疑。科學正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得以揭示和進步。因此,這不僅是教育界的共同使命,更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此次大會上,來自中國和丹麥的教育學者、一線教師、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等,分享如何通過重新與自然的連接實現更加平衡、健康和充實生活的案例,從不同維度探討如何消除"自然缺失癥",提升幸福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在會上表示,"自然缺失癥"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自然缺失癥"并非醫學診斷。現代城市中,人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導致行為和心理出現問題。原因包括父母因工作安全考慮限制孩子戶外活動、自然景觀的缺失以及電子產品對孩子們的吸引。這導致孩子們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郁等問題增加,甚至影響視力。
"然而,在過去,我們從未意識到自己患上了這種'病癥'。事實上,如今大量類似的情況出現,這就是過度的教育競爭。"
中丹教育論壇丹方主席、丹麥終身學習計劃協會主席、北菲茵民眾學院前院長摩根·戈德鮑爾表示,當前,我們正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加劇,生物多樣性嚴重缺失,各類資源亦日趨匱乏。因此,我們需要轉變心態,探索和實踐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轉變應從幼兒教育開始,培養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我們應共同開發全新的教育方法,不僅傳授科學知識,也引導社會行為,更對自然進行全面、系統的理解。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認識到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并將這種理念融入幼兒園和學校的教學中,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據悉,本次大會是中國丹麥教育論壇的第五屆活動。自成立以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每屆主題一直以"教育幸福"貫穿,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學者、教師、家長和學生從不同維度分享碰撞"教育幸福"的路徑、方法和成功的經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