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陳熺 通訊員 李慶華 王一霖)“‘盡頭路’變為‘起點路’,串門、趕場、種地、收糧,太方便了。感謝,感謝!”在遵義市務川縣涪洋鎮前進村馮家組正緊張施工的馬路前,村民馮圣喜臉上掛著淳樸的笑容,對現場查看馬路修建進度的中國航天科工十院(以下簡稱“十院”)航天風華駐村工作隊隊員陳曉龍一個勁道謝。
陳曉龍與馮圣喜在馬路邊開心的交談
這條長1.2公里,凝聚著十院航天風華原駐村第一書記季厚琪與現駐村隊員陳曉龍兩屆駐村人深情的“接力路”,在10月中旬完工后,將徹底改變馮家組89戶村民近400人多年僅靠一條2米多寬窄路出行的狀況,屆時村民的辣椒、雞蛋、豬肉等農副產品將比原來快1個多小時運抵市場,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對原路“盡頭”住戶的馮圣喜來說,這條以他家門口為起點的新路,將通往更加美好的前方。
“水路”問題,是多數駐村干部要解答的第一道題。在黃都鎮三合村、桂花村,涪洋鎮前進村,都是通過針對性的建池、修壩、開溝等舉措,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飲水或田地灌溉難題。
十院群建精密派駐黃都鎮三合村第一書記冉波說,以前三合村馬家屋基的6戶村民居住在半山腰,飲水主要靠“下山挑”,通過他多方籌措相關資金修建蓄水池,解決了這6戶村民的飲水難題。他還組織對2條年久失修的溝渠進行翻新,將村民30畝“靠天田”,變成旱澇保收田。
張朝政幫村民提水泥桶
黃都鎮桂花村的溝渠邊,十院梅嶺電源派駐村里的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張朝政提著水泥桶忙活著。“新建的這條800米供水溝在下月上旬完工后,將徹底解決50余畝農田灌溉問題。”在已建好的攔河壩上,張朝政抹了一下額頭上的汗說。
“我們在前進村組織實施的‘水網工程’,將在下個月底完工。”陳曉龍介紹,到那時300多名村民飲水將由原來一個蓄水池集中供應“天然水”,變為“分別入戶”的自來水。“以后吃水更方便更衛生。”村民們對即將改變的飲水方式充滿期待。
產業振興是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桂花村、三合村、前進村因地制宜,各施高招,打通了“產業路。”
“我們積極與黃都鎮鎮黨委溝通,統籌資源,努力做大‘黃都大米’品牌。”張朝政展示著新設計的大米包裝袋介紹。水稻作為桂花村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以前收獲后由農戶自己聯系售賣,存在規模小、形式散、質量不一、價格低等問題。張朝政針對實際提出“打造品牌提升效益”思路,并通過統一驗收、包裝、銷售等方式,將每斤大米價格從4元提升至7元,桂花村大米銷售量由不到2萬斤提升至3萬斤以上,且“黃都大米”正逐步推銷至遵義市、貴陽市范圍市場。同時,他將“菜油”作為第二張產業名牌,積極鼓勵村民開展油菜種植,并會同村兩委為村民提供種苗、榨油、銷售等支持。今年,桂花村統一加工的1500桶菜油在務川縣、遵義市等市場銷售一空,改變了以前村民自產自銷的模式。
“秋來五谷豐,高粱別樣紅。”在田間地頭,看著一片片進入收獲期沉甸甸的高粱穗,冉波激動地脫口而出。三合村原以種植玉米為主,針對玉米經濟效益較低、管理相對要求較高的情況,冉波提出打造“高粱產業”。他積極與相關公司聯系協調,在解決種子、種植技術的基礎上,簽訂收購價,解決村民最擔心的賣糧難題。“去年種植600多畝,每畝產700斤左右,每斤3.8元。今年種植近1000畝,占全村田地總數的1/4,合同收購價每斤3.5元,但實際收購價基本與去年持平。”在高粱田邊,冉波算起“細賬”。嘗到種高粱“甜頭”的三合村村民表示:“比種1斤1塊多錢的玉米劃算多了,明年我家再騰出4畝地種高粱。”
“小米椒,我們村未來的‘大產業’。”在用自己的車幫助村民將辣椒運往加工廠的途中,陳曉龍介紹到。在原有規模基礎上,陳曉龍逐步拓寬小米椒種植面積,積極與縣農業農村局聯系協調,從辣椒的播種、育苗、選苗、種植、管理等全過程提供技術支持,并與相關企業對接,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讓村民吃上“定心丸”。“去年全村種植近950畝,按照保底收購價1.5元一斤,產值達350多萬元。今年種植1100多畝,涉及200多戶脫貧戶,每斤價格將達3元……又是一個豐收年。”陳曉龍臉上滿是笑意。
冉波幫助村民將葡萄裝箱
說起在駐村工作中難忘的事,他們三人或激動、或欣慰、或滿足。陳曉龍說,他之前幫忙聯系而得到高中捐資助學的張小林,當收到他考上理想大學喜訊時,“就和自己當年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一樣激動。”當幫村民聯系好外地客戶和運輸車輛,并將7400斤新鮮葡萄連夜裝箱裝車發運后,看到村民臉上焦急的神色被開心笑意代替,冉波說:“再累也值了。”當通過夯實村黨總支基礎工作、強化黨紀學習教育、創新共建活動等系列舉措,將村黨總支年度評比排名靠后提升至第2名時,張朝政說:“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
陳曉龍、冉波、張朝政,他們只是十院在務川縣12名駐村人員的代表。他們雖有著各自的姓名,但同時擁有相同的名字——十院駐村干部;他們來自十院所屬不同單位,卻將深情和汗水撒在相同的地方——務川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他們駐在不同的村里,卻擔負著相同的職責使命——助力鄉村振興。
履行社會責任,情系鄉村振興。十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勇擔強軍首責的同時,十院把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要社會責任抓緊抓實。堅持黨建引領,結合自身優勢和幫扶村自然資源,積極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既抓好特色產業打造、人才培養等長遠之事,又解決好村民飲水難、農產品外銷難等眼前急事。“我們始終滿懷深情、真幫實助,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踐行使命、貢獻力量、彰顯擔當。”十院駐村干部說。
一審:羅晟鳴
二審:何秋怡
三審:楊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