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24日,“敦煌與西夏”學術研討會在寧夏大學召開。
在兩天的學術交流中,與會專家通過大會主旨報告、分組研討交流等形式,圍繞敦煌文獻、石窟藝術、敦煌佛教史、西夏文獻、西夏語言文字、西夏文物考古、西北史地、西北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
敦煌學和西夏學都是二十世紀初以來由出土材料研究而形成的學科。敦煌學與西夏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夏占領敦煌一百多年,敦煌石窟保留下來了許多西夏壁畫藝術、題記,也出土了許多西夏文獻,既是敦煌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又是西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西夏故地出土西夏的許多文獻版本以及社會制度、藝術源流等都能在敦煌學中找到歷史源頭。在研究方法上敦煌學與西夏學相互支撐,互相借鑒,攜手共進,為共同揭示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規律,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創新性、包容新、和平性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臺之一,華戎交匯的大都會;西夏在絲綢之路上同樣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在交流各民族交融、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產生了深遠影響。
敦煌學在文獻整理研究、石窟藝術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其成熟的方法和經驗為西夏學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和參考。它們都是歷史上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和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形成和平共處文明關系的典型代表。
敦煌學界與西夏學界之間的深入交流與互動對于促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推動國家“冷門絕學”的繁榮,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都肩負著十分重大的研究任務和時代責任。
本次活動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寧夏大學主辦,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聯合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寧夏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出土西夏字書整理研究及語料庫建設”項目組協辦。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1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收到論文90多篇。
本次會議也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年度理事會之一。同時,西夏陵被正式確認為中國202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舉辦敦煌與西夏學術研討會也是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好學術支持。(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