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兩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應超越差異,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避免政治分歧阻礙合作。兩國應從共同利益出發,調整對外戰略,在平等和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進行交往;還應結合各自優勢,互相取長補短,與其他國家展開國際發展合作,營造互信環境,為構建和平繁榮的多極世界貢獻力量。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Natasha Agarwal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訪問研究學者
Paresh Batra 印度孟買獨立研究員
當前全球化進程似乎已經步入一個新階段,其特點是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企業全球化運營帶來的收益。不僅外國企業在印度拓展業務時面臨困難,印度本土企業在擴大業務方面也難以施展拳腳。原因在于,印度政府嚴格限制向中國公民發放商務簽證和工作簽證。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采取了更加嚴格的審查措施,這一舉措又會對印度在全球制造業中的雄心壯志造成負面影響。在印度,承認當前本國與中國的經濟互動存在問題并需要進行調整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伴隨著“謹慎行事”的態度。
在地緣政治格局瞬息萬變、各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情況下,印度和中國的經濟地位都不容小覷。中印兩國應秉持多極化發展理念,著眼全球南方的利益,摒棄政治分歧,優化經濟合作框架。在我們亟需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共同問題的當下,這一點更顯得刻不容緩。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印兩國應如何展開合作實現共同進步?雙方能否利用其文化相似性,避免政治分歧阻礙競爭性合作成果?兩國間的競爭性合作不僅能滿足雙方發展需求和發展愿景,彌合分歧,還能惠及其他國家,從而促進國際共同發展合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優化兩國經濟合作有望向世界提出一種新的多極化發展范式,其核心在于理解每個國家都希望在全球舞臺上成長并發聲。這種發展范式要求我們互相尊重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當各國在全球舞臺上獲得這種獨立自主權時,平等合作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把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匯聚在一起,為國家間開展業務往來創造有利環境。對話和談判的大門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打開了。
國內發展需求意味著各國將根據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斷調整對外戰略,與尊重他國主權、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國家結盟——換言之,在平等和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進行交往。
中印兩國可以結合各自的優勢,采用這種多極發展范式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從而改變全球經濟和政治話語。去年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上,兩國都強調了各自的行業競爭力,試圖吸引全球金融和人力資本。中印的優勢產業和優勢技術各不相同,如果將其結合起來,那么就可以在國際發展合作方面形成一種競爭性合作之勢,進而有望營造一種互信環境,促進合作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進程。雙方都將直接受益于這種合作帶來的溢出效應。這種影響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內化為參與其中的人的行為。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例如,兩國在與非洲國家合作時,分別在一些領域發揮了各自獨特的優勢,然而也在另一些領域力不從心。因此,在國際發展方面展開競爭性合作,有助于兩國補足短板,繼續發揮優勢。例如,印度的優勢在于語言技能和與非洲國家的文化親和力,而中國的優勢在于高效的流程管理,二者進行互補,便可以更為協調地與非洲國家進行互動。
中印這種“競合”模式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地方,無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在太平洋島國。一個國家的弱項可以由另一個國家的強項來彌補。中印兩國的合作可以為多極化世界中的全球發展鋪平道路。
是時候該迎接一個和平繁榮的多極世界了。在這樣的世界里,共享和共護全球資源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Paradigm shift"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
實習生謝鈺琦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