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新加坡學者:電動汽車怎么就扯上“國家安全”?美國同行道出玄機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2024-07-17 10: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導讀

近期歐美炒作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并以“國家安全”和“不公平貿易”為由,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等產品加征關稅。事實上,中國清潔能源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在歐美市場占有率并不高,中國政府新能源補貼的發放對象主要是消費者。“產能過剩”只是打壓中國的借口,并無充分證據。在全球迫切需要廉價清潔能源的今天,美西方應廣泛考慮全球福祉,而非僅聚焦國家競爭。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美國和歐盟一直在炒作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是造成不公平貿易的一個原因。拜登政府以此為借口,將對華電動汽車的關稅提高到100%。

在前景看好且對保護地球環境有益的領域進行經濟競爭是一件好事,但人們常說,這種競爭也是戰略性的。幾個月前,在美國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我問:“為什么電動汽車事關國家安全問題?”兩位美國專家的話給了我啟發:“坦克。當我們擁有最好的汽車技術時,我們也能夠制造出最好的軍事攻擊車輛。”

和美國相比,歐盟盡管沒有那么強硬,但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了高達38%的關稅。理由是,這是為反對中國“不公平貿易”,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所必須采取的措施。

這個事情一旦上升到“國家安全”,那么即使是電磁鐵和橡膠輪胎都可能被扣上“有罪”的帽子;但如果你要說是經濟方面的原因,那我們就得拿證據說道說道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什么是“產能過剩”?顧名思義,產能過剩就是指生產能力超過需求。在經濟學中,它指的是供給大于需求,也就是生產的東西比消費的東西多。在國際貿易中,這種意義上的產能過剩就是用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因為這就是一個經濟體生產的產品超出消費的產品的程度。然而,這樣算出來的結果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每個經濟體在某些領域都會存在“產能過剩”。

另一種觀點認為,產能過剩指的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即單方面的不公平競爭。這一方使用奴隸勞動,實行經濟脅迫,使用非法原材料,采用低標準工程流程,從而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違反國際規則來進行產業補貼或扭曲市場。這樣一來,這些國家就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這對其他遵守規則的國家來說是不公平的。

2024年6月,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針對中國發起了49起爭端案,其中美國發起23起,歐盟發起11起。然而中國并不是唯一因“不遵守規則”而面臨訴訟糾紛的國家。事實上,與此同時世貿組織針對美國的訴訟達171起案件,其中中國僅發起18起,歐盟發起35起。換句話說,針對美國的爭端案數量是中國的三倍多。

我還聽很多人說,就算中國確實在生產清潔能源設備,這些設備也是利用非清潔能源生產出來的。這需要有證據支持,但我沒有看到任何可信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并且,我們還應該追問一句:其他國家是如何生產清潔能源設備的?是否永遠不應該將非清潔能源用于清潔能源設備生產?是否應該直接使用非清潔能源,這樣它對未來清潔能源的前景才沒有明顯的影響?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一個更適當、更直接的方法是,許多經濟學家可能會用“傾銷”的概念來審視產能過剩問題:那就是看看出口商在外國的售價是否低于在本國的售價,以自身的短期損失為代價,破壞外國市場。這樣的證據更好找,但并不支持中國“產能過剩”的假設。許多中國產品——尤其是電池和電動汽車——在中國國內的價格比在歐美還便宜。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較貧窮的國家物價普遍較低。

被指“產能過剩”的中國產業是否正在虧損?中國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中國的許多行業,尤其是電動汽車,總體上是盈利的。當然,確實有一些企業會倒閉,但這恰恰說明中國在進行“創造性破壞”,而不能作為“傾銷”的證據。中國政府確實為電動汽車行業提供了補貼,但補貼的對象是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消費者拿到了補貼,想買特斯拉買特斯拉,想買比亞迪買比亞迪。可以說,這樣的消費者補貼應該在更多的國家推廣,以鼓勵向清潔能源汽車過渡,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中國正在向西方市場“傾銷”清潔能源產品嗎?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總量僅占其總產量的14%,比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出口比例要小。當然,從絕對數字上看,中國的數量更多——但你不能因為一個國家的體量大就說它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吧?再者說了,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占美國新車總銷量的比例是多少?只有百分之二。

關注本國的產業和企業本無可厚非,但我們也需要為這個星球的整體利益著想。簡而言之,世界需要清潔、廉價的能源。新興經濟體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需要大量持續的能源供給。欠發達國家負擔不起昂貴的技術來替代化石燃料,因此,除非情況有所改變,否則全球未來即將產生的大部分碳排放責任,都將由全球南方國家承擔。這些國家并不覺得清潔能源“產能過剩”是個問題,因為對于居住在那里的全球70%人口來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再多的電動汽車、電池存儲和太陽能電池板也不嫌多。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Tanks rather than thank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

實習生程飄然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許聃】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