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清晨,一輛大型客車緩緩行駛在公路上,車上載著的是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20余名師生,而汽車行駛的終點,則是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的張氏貢面食品有限公司,他們將在此正式開啟一段獨特的暑期社會實踐。
“哇!一進門就能聞到面的香味,感覺好清新。”“都是純手工制作的,手藝也太巧了吧……”帶著好奇,青年學子們走進空心面生產車間,和面、揉面、上桿、抻面、拉面,只見工人們分布在各個工作間,各道工序依序進行,空心面復雜的工藝和工人們嫻熟的手藝讓同學們忍不住駐足觀看、拍照記錄。
綏陽空心面又稱“鹽水面”、“銀絲面”、“銀絲空心面”,是當地有名的特產,歷史悠久,采用古老手工藝制作,其面細如發絲,色白如銀,中空透氣,堪稱一絕。清咸豐年間,綏陽空心面曾作為貢品進獻咸豐皇帝,成為清宮御膳食品之一。
同學們在師傅指導下體驗拉面 鄭孟庭 攝
在師傅生動形象的演示下,同學們紛紛上場體驗這一神奇的技藝,搓面團、上桿、拉面,一根根細長的面條在手上被逐漸拉伸,每個制作環節都讓同學們產生了濃濃的體驗感和成就感,制作成功的喜悅,也讓他們對綏陽空心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覺得這個面非常神奇,跟我之前見到的所有面都不一樣,更有韌性、更細,直徑不到1毫米,而且里面還是空心的,可以吹泡泡,真的是顛覆了我對面條的認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大三學生銀月禾是第一次來到綏陽,和從前自己吃過看過的面不同,這樣的“空心鹽面”讓她驚嘆不已,“空心面能夠成為非遺項目真是當之無愧,每一步都是純手工制作,工序復雜,不僅讓我體驗了傳統技藝,也感受到了工匠精神,今天真是收獲滿滿!”
綏陽有著“中國詩鄉”美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有傳統非遺美食,詩詞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位于縣城內的中國詩鄉詩文化陳列館是全國首家以詩文化為主題的陳列館,展示內容極其豐富,包含中國詩歌文化、詩詞加油站、“巾幗詩花”、“老年詩家”、“農民詩友”、“詩鄉新芽”等多個板塊,集中展現了中國詩歌文化發展主脈和綏陽詩歌發展史,實現中國詩文化由秦漢到現代的“歷史穿越”。自開館以來,已經迎接了上萬名來自國內外的著名詩人、學者觀摩學習。
穿行館內,同學們在典藏的一幅幅詩歌文化作品前久久徘徊,仔細端詳圖文并茂的展板、展牌,閱讀展出的歷代詩人的作品。“從北京來到綏陽,在這里我不僅看到了美景,品嘗了美食,體驗了傳統非遺技藝,還深入了解了綏陽的歷史和文化,真沒想到祖國的大地上還‘藏’著這么一個詩鄉,確實不虛此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大三學生國佳洋說。
下午時分,同學們在省級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跟隨老師動手體驗蠟染制作。以白麻為底、以蜂蠟為墨、以靛藍為引,蠟染體驗現場,同學們使用蠟筆將自己喜歡的圖案繪制在織物上,簡單的麻布在他們的筆下生花,藍底白畫,至簡之色,至繁之美,變成了極具浪漫的藝術品。經過浸泡、開水煮沸后,一幅幅精美蠟染作品便出爐了。陽光下,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晾曬起來,各式各樣的圖案俏皮可愛,一幅幅精美的蠟染作品隨風飄揚,勾勒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同學們晾曬蠟染作品 黃梅梅 攝
“這次來研學,就是想體驗下當地的特色風土人情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我會把這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和貴州的壯麗山水都描繪下來,積累我的繪畫創作素材,豐富創作內容,留下獨屬于貴州綏陽的作品和記憶。”對于未來幾天的行程,國佳洋充滿著期待。
據悉,從7月2日至12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青年學子們還將走進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河洞景區、觀音巖富澤生態研學實踐基地、黃魚江鄉村振興示范帶點和“三線”軍工遺址教育基地等,領略自然風光,感受人文魅力,并用他們手中的畫筆,將處處山水環繞的夏日詩鄉美景躍然紙上,將大美綏陽留存于記憶之中。
綏陽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平臺。作為清華美院繪畫系的藝術創作基地,綏陽縣進一步加強與清華美院在資源共享、產品共創、活動聯辦、交流互訪、宣傳互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做好清華美院師生來綏開展科研、教學、實習的對接、服務等工作,有力推動美院學子充分發揮學院專業特長,以文化和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鄭孟庭 唐鄭|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