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匠心傳承·筑夢未來”——勞模工匠進校園示范宣講活動在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
自治區勞模、首屆塞上工匠、全國首屆科創名匠、大國工匠提名人選首次走進校園分享成長經歷、走進實操車間現場演示,與職校生零距離互動,激發了廣大職校生的技能成才夢,在他們心中種下技能報國的種子。
據了解,此次活動由自治區總工會、自治區教育廳主辦、寧夏教科文衛體工會承辦、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協辦,旨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學子爭做新時代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活動現場,六盤山實驗室(寧夏回族自治區裝備制造實驗室)智能鑄造及裝備技術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勞模代表高進喜用3分鐘的發言,講述了自己如何從一名普通的鑄造工人“翻砂匠”,成長為優秀的鑄造科技工作者,憑的就是為大國工業鑄梁“差一點也不行”的堅定信念、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對每一個鑄件精心打磨和嚴格把控的“較真”精神。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情景朗誦《等待》,演繹“兩彈元勛”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感染每一位觀眾。
“幸福的公交是開出來的。”這是黨的二十大代表、自治區勞動模范、自治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寧夏銀川公交公司運營三公司102路駕駛員楊彥鋒的宣講主題,她用生動的語言和充滿激情的描述,講述自己熱愛的事業,她說:十米車廂雖小,服務群眾事大,駕駛好公交車,安全行車80多萬公里,實現零事故、零投訴,幸福的公交是開出來的。
兩屆大國工匠提名人選、自治區勞動模范、首屆塞上工匠,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班級長張玉川,用焊槍傳遞工匠精神。在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焊接操作實訓基地分會場,他單薄的身影隱藏在焊接的火花中。學生們屏住呼吸仔細觀看,生怕錯過一分一秒的演示操作。
通過大屏幕,分會場實時與主會場連線互動。成千上萬雙眼睛聚焦著張玉川,緊緊盯著這名鍋爐焊接班焊工的手藝,那是無數次承擔起各種急、難、險、重、危等工作、高壓焊口合格率都達99.9%以上的能手,是發明“可伸縮焊鉗修復狹長聯箱內部隔板焊接技術”在寧夏企業廣泛推廣的巧匠,是兩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的金牌焊工,鏡頭之外學生們紛紛點贊,感嘆工匠精神值得學習發揚。
“我1989年從寧夏機械技工學校車工工藝學專業畢業,進入中色東方工作,至今已有35年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入圍人選、首屆“塞上工匠”,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郭從喜,向學子們娓娓道來講述他的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當年的郭從喜和在座的學子們一樣的青蔥年少,一樣的心懷夢想,一樣的吃苦耐勞。
令學子們敬畏的是,郭從喜所在的企業——中色東方,先后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潛水器等國際、國內大科學工程項目,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蛟龍號”載人深潛潛水器、“嫦娥號”月球探測器、“神舟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等航空航天產品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材料。
郭從喜作為一名生產一線的高級技師,帶著6名同事參與了航天航空用火箭發射噴管的加工。噴管壁厚僅為0.8MM,公差范圍只有±0.02MM,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的三分之一,而且高溫涂層后,同軸度和垂直度均為0.02MM。
“簡直完美精確到人類極限的程度。”“這要傾注怎樣的心血才能做到如此的高度?”“不愧是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巧匠中的高手。”“果然,每一個奇跡都由奮斗書寫。”學子們邊聽邊贊嘆,相互交流彼此的心聲。
在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煤化工實訓基地分會場,寧煤工匠、國能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儀表管理中心班組長李建明,通過大屏實時與主會場連線互動,現場分享心得,“人人都有可能是技能大師,每一位工匠都是慢慢成長起來”鼓勵學子們“再困難的事只要去干,就能成”。
在“匠心傳承·筑夢未來”勞模訪談過程中,兩屆大國工匠提名人選、自治區勞動模范、首屆塞上工匠,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班級長張玉川,國家級技能大師、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焊接教師張清林,同臺與學子們現場互動。他們成長的舞臺不一樣,一個在工廠一個在講臺,但他們都是用焊槍傳遞工匠精神,照亮莘莘學子們的工匠夢想。
活動現場,學生帶著自己的作業來向勞模請教。“您發明的那個懸吊掛鉤,當時是怎么想到這個創意的?”“是什么一直激勵著您在工作崗位上堅持不懈地努力?”“對于我們將來選擇職業,您有什么建議嗎?”勞模、工匠與學子們零距離互動,答疑解惑,給職校生帶來極大的鼓舞與心靈的洗禮,激發了學子們的奮斗精神。本次活動通過全國總工會視頻號、技能強國全國產業工人學習社區、寧夏新聞網、寧夏總工會視頻號、抖音號等全程在線直播,全區各職業院校共有15000余人次同步觀看。
2024年寧夏總工會開展的勞模工匠宣講活動,組織勞模工匠深入市、縣(區),走進機關、企事業單位、車間班組、校園課堂和網站“云端”,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線下宣講活動共有20多場,其中勞模進校園宣講共有10場,每一場活動中都會有不同的工匠大師們“手把手”的教授技藝,播撒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種子,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