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安慶2月29日電(記者 張隕璧 通訊員 何江、張冰)今年55歲的安慶市立醫院婦產科護士長、黨支部副書記江錫環長期工作在產科一線,用心鉆研生養孕育知識、熱心科普,擅長運用推廣音樂治療、非藥物鎮痛、正念等手段,為孕產婦減輕孕產痛苦。
經過多年學習,她已成為國際生育教育協會(ICEA)國際認證生育講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認證孕期指導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認證音樂鎮痛分娩師。
過去一年中,在忙碌工作之余,她多次走進當地社區,為備孕及孕產家庭帶來互動體驗式生育教育課,讓廣大育齡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夠獲得專業指導,現場氣氛溫馨熱烈。
在她看來,當前生育意愿走低,需要全面看待背后的復雜因素,不能將問題片面歸因于生育養育的經濟壓力增大。
安慶市立醫院婦產科護士長、黨支部副書記江錫環。(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張隕璧)
“過去窮,但是過去的人也沒覺得生孩子有多苦。現在負面信息更容易引起關注,而較少關注女性所經歷的個體分娩疼痛、女性的情緒價值以及她們亟待滿足的情感需求,”她說。
護士長認為,當前傳媒業很發達,負面言論、虛假信息很多,流行觀念中將育齡女性描繪成生育機器的觀點仍然普遍,“生了孩子扔給老人、扔給保姆”的不科學養育觀念也頗有市場。
她表示,現在全社會對于婦女分娩和養育的支持系統總體來講是欠缺的,婚姻中的男性、整個大家庭以及各類社會機構,所提供的支持保護不應當局限于傳統狹義觀念上的“給產婦找一家好的醫院、找一個好的產科主任”。
“對于孕產和養育期間產婦的情緒波動、不安焦慮等情緒,全社會都要直面她們所經受的心理創傷,做好提前預防,出現心理上的困難要幫助應對。”
“為什么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離婚的概率會往上走一點呢?這背后就是家庭的準備,尤其是丈夫的準備不夠。”
她認為,在給孕產婦的情感支持方面,現在社會上普遍不知道怎么樣支持孕婦,對于具體怎樣支持到點子上沒有頭緒。“應當意識到,現今的孕產婦和新手媽媽相較于前幾代人,心理需求更強,自我意識也更強,安全感欠缺。這也是當前生育意愿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也要重視孕產期情緒波動問題。母親是胎兒的生命加工廠,孕婦自己要學會看見、接納和轉化情緒。”
她指出,當前中國急需提高生育教育水平,尤其在三四線城市,生育教育講座開辦得還非常少,較為欠缺。“現在一些小地方孕婦學校辦不起來、助產士門診辦不起來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新手爸爸們也要更多地加入到生育養育學習當中來。從我們實際授課經驗來看,有的孕婦因為孕期不舒服、精力不佳,上課容易聽課走神,聽課效果受影響。”
她認為,生育教育要改善,關鍵要進行體系化建設,具體到一個小家庭來說,就是要在生育養育問題上形成一致性,沉下心來做規劃、形成系統認識,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我看到有媒體報道新手爸爸可以借助儀器模擬來體驗分娩級別的疼痛,那個是遠遠不夠的。那樣雖然能使準爸爸們產生‘負罪感’、‘虧欠感’,但是無助于直接解決問題。”
“婚姻中的男方、整個家庭乃至全社會都應當思考怎樣幫助孕婦消除心理痛苦、積極面對挑戰。要激發孕產婦的內在力量,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比如引入正念冥想等手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