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道中華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3-05-29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集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于一身的民族地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使命尤為重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實踐根植于中華生態智慧,同時也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傳統。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義何在?近日,“道中華”專訪了中央民族大學王金磊教授。

記者:在現代化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國家面對生態環境問題走出了不一樣的路。如何看待中西方現代化的不同路徑?為什么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王金磊:中國式現代化是著眼于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西方走的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說到底是追求資產階級少數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二者在動機、目標和客觀效果上是根本不同的。

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最早敲開了現代化的大門。雖然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多方面的進步,但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工業革命造成了環境的巨大污染。

從1831年開始,短短三十年間,英國就爆發了四次霍亂還有各種流行病,所以其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就伴隨著高昂的生態代價。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過幾次產業革命和產業轉移,把污染嚴重的企業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

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領域來看,西方國家基于本國利益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受益主體僅僅局限于本國,決定了西方國家進行的生態治理不具有可持續性。

而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表述,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也表現出黨和國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國沒有延續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轉移污染、轉嫁矛盾的發展老路,而是對內通過統籌規劃和科技創新,減少污染排放,淘汰落后產能,控制開發規模,使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統一、良性循環;對外堅持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理念,和世界各國攜手共進、永續發展的原則,使世界各國均為受益主體。

▲位于我國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國外稱湄公河)的源頭匯水區,被譽為“中華水塔”。(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您認為中華文明中蘊涵著哪些生態智慧?我國多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生態理念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又有何啟示?

王金磊: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其中最為典型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生存于自然之中并高度依賴于自然,人類與天地萬物共生共存,天人一體;二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等實踐活動的規律與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具有內在統一性,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相統一;三是人類應該與自然保持平衡狀態,兩方協調,和諧相處。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義所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以天地自然為法,使之重新復歸于自然。萬事萬物都處于相互聯系的循環統一體中,人與自然是平等的關系,人不應該凌駕于自然,而是要充分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華大地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生態智慧。少數民族文化中自然崇拜的對象可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普遍認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勝于“親屬關系”的“特殊關系”,對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我國很多民族的文化傳統當中都有萬物有靈、尊重自然的觀念。萬物有靈是相信世間萬物均有靈性,諸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飛禽走獸等無不具有靈性。這些充滿靈性的自然之物,他們不是至高無上的絕對存在,而是源于自然之間,與自然萬物包括人類自身有著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比如,蒙古族把天視為信仰,“長生天”(蒙古語作“騰格里”)不僅是萬物的創造主,且是全知全能的最高神;藏族則對山充滿崇敬,青藏高原上的很多高山被藏族人視為神山圣地,他們尊敬有加并頂禮膜拜。

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沒有堅實的生態基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將無從談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廣泛吸收借鑒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

▲從黃沙漫漫到草木蔥蘢,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中國堅持不懈推進防沙治沙事業,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面積零增長,為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作出重要貢獻。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北部的庫布其沙漠,如今已成綠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圖片來源:人民網)

記者:我國有面積廣闊的民族地區。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如何理解民族地區的重要意義?各民族又承擔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何種使命?

王金磊:民族地區是我國重要自然生態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戰略重要性。北方防風固沙帶是我國重要的防風防沙保護帶;青藏高原是三江源頭,具有涵養大江大河水源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是全國乃至全亞洲的氣候“感應器”;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具有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護,保障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

民族地區也是我國自然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能源及原材料的重要基地。我國的水資源蘊藏量居世界第一,70%分布在西南三省和西藏地區,其中長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魯藏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我國民族地區的礦產能源分布廣泛,相對集中。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鐵礦、稀土資源,發電能力居全國前列;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巨大,著名的西氣東輸從這里開始;甘肅的鎳、云南的錫也是重要工業原料,云南、貴州的發電量也較為可觀。

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民族地區應當立足實際,群策群力,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民族地區尤其要重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夯實發展的生態根基。從經濟的層面,要厚植生態優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圖為云南大理蒼山白族古村落。(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有何意義?

王金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構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依據。這一理論話語中,事實上包含著自然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重關系。

自然內部,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構成一個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維系著生命存續的物質基礎。

人的介入,一方面使自然之上文明的發生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給自然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引發嚴峻的生態危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意義重大,只有充分彰顯生態智慧,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始終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狀態,人類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長久維系。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也啟示著人與人的關系。人類社會命運相關,是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四個“與共”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也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進一步說明了“共同體”的意涵。

受訪者簡介:

王金磊,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

【責任編輯:董靜】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