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鄭大華:“大一統”何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追求?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3-05-12 19: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國史五千年,大一統始終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深入挖掘“大一統”思想內涵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十分必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大華近日接受“道中華”專訪,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記者:“大一統”作為中國政治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發展歷程?其內涵特質是什么?

鄭大華:“大一統”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理念,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商周時期,“大一統”思想漸趨清晰,《詩經》中已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表達。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但均贊成“大一統”,孔子修訂的《春秋》即包含了這一點。“大一統”思想最明確的表述則出自《春秋·公羊傳》中“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的記載。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大一統”思想從政治理念轉化到政治實踐,內涵日益豐富且影響深化。秦始皇廢分封而行郡縣,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大一統”思想繼續發展,如朱熹的“正統觀”、王守仁的“萬物一體”“天下一家”等思想。近代思想家批判地繼承了“大一統”思想,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國家統一思想與中華民族觀念。

記者:在中國歷史中,“大一統”思想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怎樣評價“大一統”思想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價值?

鄭大華:縱觀中國歷史,歷代王朝均以建立、維護和鞏固“大一統”的國家為終極目的。秦漢終結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后是隋唐一統,五代后是宋元明清的一統,統一無疑是歷史主流。歷史上,少數民族對中國統一貢獻巨大,如元的行省制直到現在依舊沿襲,清則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基礎。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分久必合、走向統一是因為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各個民族都認同統一、維護統一。統一符合中國所有民族的根本利益,統一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過上穩定的生活,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社會才能進步,各民族也才能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得到共同發展。

基于“大一統”思想,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樣都推崇中國統一。1902年,梁啟超率先提出和使用了“中華民族”這一觀念。

民國甫立,孫中山即在1912年元旦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提出:“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明確宣示了保持疆域一統、民族一統的愿望。

記者:中國可以保持兩千多年的“大一統”,而歐洲歷史則是國家眾多,民族紛爭不斷,以致最終釀成兩次世界大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迥異的情況?

鄭大華:幾乎與秦漢同時,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出現。然秦漢之后,中國“大一統”的局面得以延續和發展,而羅馬帝國之后,歐洲卻邦國林立、紛亂不已。

究其原因,在制度上,秦漢帝國的統一政策在后世繼續完善并發展;與中國相反,羅馬帝國實行地方自治,中世紀的歐洲又實行封建制,由此造成了歐洲眾多的國家和民族。

其次,在民族關系上,“華夷一家”是中國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強調的是文化認同;與中國不同,歐洲民族區分強調的是血緣而非文化,民族界線涇渭分明。

再次,在思想上,中國歷代王朝推崇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的“平天下”不是打天下,而是用思想文化來教化天下,使人明德尚禮;而中世紀歐洲所信仰的天主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加上西方文化崇尚武力(從其崇尚騎士可見一斑),二者相合遂釀成多次“十字軍東征”。

總之,有無“大一統”思想及其實踐,是導致中西歷史不同走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中國人民一直都熱愛和平,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們怎么發揮“大一統”思想資源和歷史傳統的價值?

鄭大華:一方面,崇尚“大一統”就是崇尚和諧與協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大一統”中內含的“同氣連枝”“民胞物與”等豐富思想資源,充分肯定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求同存異,用共同利益的全局觀代替利益分割的本位觀,用惠及后世的可持續發展觀代替竭澤而漁的功利化發展觀,用協同互動的全球治理觀代替保守封閉的地域治理觀,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另一方面,“大一統”還意味著以一統之,“總持其本,以統萬物”。所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越是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們越是要堅定中國的主流價值追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地承擔起國家“一統”的使命,完成國家統一,推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

受訪者簡介:

鄭大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著作多種,先后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等。

監制 | 楊新華

統籌 | 劉佳 康坤全

采寫 | 郭暉 呂飛躍

【責任編輯:齊磊】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