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球化”概念首創者之一馬丁·阿爾布勞指出,中國將其深厚的文化傳統融入治國理政過程,開創出了一種不同于西方“代議制民主”、以人為本的獨特治理模式。一些西方國家盲目自信,刻意忽視自身治理模式的缺陷,對中國的政治和社會體系抱有深刻的誤解和偏見。中國用親身實踐證明,不走西方式道路也能走向繁榮。
聯合國機構和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和多邊協議,并不是全球治理的唯一依據。所謂“全球治理”,同任何社會的秩序一樣,建立在人們的共同信仰和實踐之上——這里所說的“人們”指的是全世界人民。因此,中國治理模式的榜樣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對未來世界的貢獻,植根于中國幾千年歷史形成的獨特治理方式。
文化傳承
中國總是顯得那么“與眾不同”:它的中央集權統治歷史長達千百年;它把教育程度與社會地位掛鉤;它的治理模式要求所有公職人員以及有志于擔任公職的人終身學習并實踐傳統文化。
說到中國文化,很多人就會想到孔子,但中國文化不止于此,它植根于一種管理家庭生活和社會關系的道德準則,這種道德準則自古以來就已滲透到整個中國社會中。
中國文化特別強調規則在各種關系中的體現,強調道德原則與社會交往的融合。有一個專門的詞來表達中國社會關系中的這種獨特的文化特征,叫“禮尚往來”。
中國共產黨擁有9000多萬黨員,遍布農村、工廠、政府等各級社會組織,他們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和道德秩序的捍衛者。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很容易理解,認為這是對過去的一種延續,但西方人卻往往把它誤認為是與過去“決裂”。
深刻誤解
中國擁有一套適應時代變化的全方位治理體系。它將原則與務實相結合,與把“自由”“代議制民主”奉為圭臬的西方式治理框架形成鮮明對比。
有人認為,中國現行的制度是“反?!钡?、長久不了的,這樣想就錯了。同樣,也不應將西方秩序視為“普世”的、永恒的。
當然,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已經喊了200多年,如今在全世界仍具有吸引力,但問題是,它很難帶來穩定——最早提出這個口號的法國現在都“第五共和國”了。還有,美國到處夸耀它的《獨立宣言》如何偉大、它對民主的承諾如何堅定,但最終沒能阻止一場內戰的爆發,也沒能阻止對黑人奴隸后代的歧視持續至今。
要理解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必須認識到,其實西方才是“反常”的那一個。西方對個人自由的過度強調,也讓人們在資本主義的重重矛盾,和不受控制的技術進步力量面前暴露無遺。
全新道路
中國獨特的治理體系跳出了西方政治思想的窠臼。18世紀,西方發明了“官僚主義” (Bureaucracy) 這個詞,用以形容政府官員權力的上升。后來,西方又發明了“專家治國” (Technocracy) 一詞,用以表達現代治理的本質發生了轉變,這很好地說明了專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上升。對于中國,我一直認為需要再創造一個新詞來描述它的治理體系,比如“以人為本” (Humanocracy) 可能更能體現黨和人民在全社會的普遍聯系,以及黨在維護社會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世界需要學習中國治理體系的優點,將其運用于全球治理。隨著中國制定的國家目標一個接一個地實現,特別是今年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了證明。而隨著“一帶一路”的延伸,這種調動人民積極性、推動實現共同目標的國家治理能力也遠播海外。
中國以目標為導向,將其獨特的文化融入其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共同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體制,有力地證明了,不走西方“代議制民主”的道路,也能走向繁榮。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