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月12日,在平頂山市葉縣仙臺鎮西馬莊村脫貧戶潘小龍家中,“咕咕咕”的鴿叫聲此起彼伏。“鴿子最愛吃玉米、豌豆、小麥等,每年飼料成本大概要花費三萬余元。”潘小龍在一旁檢查鴿子的生長狀態。
4月12日,在平頂山市葉縣仙臺鎮西馬莊村脫貧戶潘小龍家中,“咕咕咕”的鴿叫聲此起彼伏。“鴿子最愛吃玉米、豌豆、小麥等,每年飼料成本大概要花費三萬余元。”潘小龍在一旁檢查鴿子的生長狀態。
潘小龍今年30歲,全家有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個小孩。由于母親2014年在家里摔倒后,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行動不便不能勞作,潘小龍只能辭掉工作靠四處打零工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在當年被納入貧困戶行列。
窮則思變。面對家庭的困境,潘小龍一直想靠家鄉的良好生態環境走出貧困的陰霾。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了解到鴿子蛋不僅營養價值豐富,而且市場行情好,養殖成本也不高,相比賣鴿肉,更加節省成本,便決定轉變傳統發展思路,以銷售鴿蛋為主,銷售肉鴿為輔。
2014年3月,潘小龍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他堅持“走出去”到大型養鴿基地觀摩學習,閑暇時候便自己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自學養殖,從養鴿到孵化鴿子的方法事無巨細,很快就掌握了飼料搭配、疾病防治、孵化等一整套養鴿技術。2014年4月,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2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了2萬元,利用自家樓上閑置空間搭建鴿棚、添置鴿籠,從舞鋼引進400對鴿子,摸索走上了養鴿路。
“養鴿子哪有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賠本。”回憶起養殖初期的一場“鴿瘟”,潘小龍記憶猶新。因為不懂飼養技術,缺乏經驗,200多只鴿子相繼死去。潘小龍介紹說,當時一家人急得團團轉,卻無計可施,自己只能最后一搏,他帶著鴿子四處化驗,專門去獸醫店了解情況,學習防治、配藥,從飲水到噴霧、打針防疫,每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并堅持每50天進行一次防疫。漸漸地,各種難題迎刃而解,加上鴿子繁殖快,每45天就能生產一對,一年生產8窩,鴿棚開始步入正軌。
“養鴿子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春季要預防拉肚子,夏季要注意呼吸道和腸道病毒。”現在的潘小龍談起蛋鴿養殖頭頭是道,他說,雖然損失了資金,但也掌握了養殖技術,現在養起來得心應手,養殖之路也越走越順。靠著鴿生蛋、蛋生鴿的生產模式,潘小龍家在2015年脫貧。
“我們生產出來鴿蛋和鴿子原生態、無公害,深受人們喜愛,供不應求。”潘小龍說,鴿蛋每個月能產出5顆,以3元一顆的價格銷往上海、溫州等地,養殖三年后鴿子產蛋量會逐漸遞減,會以30元一只的價格統一銷往外地,乳鴿則多銷往葉縣縣城。
如今,潘小龍已喂養蛋鴿1000多對,最多時1200多對,年收入可達6萬元。下一步,潘小龍還打算擴大養殖規模,籌劃養殖合作社,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使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葉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陰曉燕 李朋星)
(陰曉燕 李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