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皮球,被搶手機,又白跑了一天……這是日前發生在河南鄭州某建筑工地上的一幕。據報道,來自河南、湖北的200余名農民工從2016年開始到鄭州該工地打工,工資至今未結清。最近,部分農民工前去討薪,卻遭遇“踢皮球”。記者用手機記錄討薪過程時,工作人員一把搶過手機,勒令刪除視頻(據1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拼。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理應得到相應的勞動報酬。但這些年,拖欠農民工工資卻成了一個久治不愈的社會頑癥。針對欠薪現象,從國家到地方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和配套措施加以整治,近兩年更是重拳頻出,劍指欠薪頑癥:2019年,國務院頒布《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被納入法治化軌道;2019年,住建部會同人社部制定《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到2020年11月17日,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入庫項目26.84萬個,入庫建筑企業34.88萬個,入庫人數2759.47萬人,對根治欠薪工作形成有力支撐;2020年12月14日,國務院新聞客戶端、人社部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對欠薪線索處理情況全程監督,確保欠薪問題得到及時解決;2020年12月25日,人社部會同最高院、銀保監會印發《關于做好防止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資金和工資保證金被查封、凍結或者劃撥有關工作的通知》,防止農民工工資專用資金被查封。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為0.37%,為5年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系列的有力舉措,雖使欠薪高發態勢得到遏制,但并未徹底根治農民工討薪難頑癥。每到歲末年初,類似河南鄭州某工地的“劇情”,仍不時重復上演。2021年1月8日人社部公布了2020年第四批拖欠勞動報酬典型案件,10家公司惡意欠薪,目前均被人社部門以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依法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查處。另外,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第一批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上的30家企業,欠薪均超過百萬。其中威樂建設集團公司欠薪數額最大,共拖欠715名勞動者勞動報酬1372萬元,令人觸目驚心!
治理農民工“討薪難”,并不缺乏制度和文件,法規政策、訴求渠道、處置機制等,該有的基本都有了。問題的關鍵在于沒有層層壓實責任,許多好的政策措施“落空”了。因此,破解欠薪難題,要明確企業主體責任,推動用人單位履行法定義務,建立健全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工資保證金等制度,打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壓實部門監管責任,實行常態化監督管理,提醒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好有關政策法規,使其勞動用工行為全天候處于政府部門的監管之下,讓拖欠農民工工資等違法行為無處遁形。要落實政府屬地責任,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健全欠薪線索反映平臺,讓農民工有地方去“說理”;加大排查化解力度,對重大欠薪風險隱患發現一起,及時跟進化解一起;依法打擊欠薪違法行為,通過黑名單管理、欠薪入罪等手段,實施司法聯合懲戒,使失信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提高企業失信違法成本。
如何對待農民工,衡量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準,考驗著一個城市和國家的治理能力。春節的腳步日益臨近,能否按時足額拿到應得的勞動報酬,是每一位農民工最牽掛的事兒。為農民工“護薪”,向欠薪者“亮劍”,需要社會各方,攜起手來,同向發力,綜合施策,打好根治欠薪的組合拳,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乃至杜絕惡意欠薪,讓農民工兄弟不再憂“薪”,使他們真正實現體面勞動、生活得更有尊嚴。(何應洋)
(何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