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2017年,香港青年梁安莉一下飛機便驅車前往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韭菜坪景區參觀,漫山遍野的紫色花海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轉變。
因為這次旅行,她的扶貧點子開始生根發芽,開出花朵。
“當汽車在山路上曲折行進,我眼里全是漫山的紫色韭菜花,偶爾還能遇見村民在寬闊的草坪上靜靜地放牧。感覺自己仿佛度過了一個童話般的假期。”梁安莉說。
這份美好的記憶為她后來在赫章開展鮮花事業奠定了基礎。回到廣州后,她和在穗港資企業家陳潔,也就是她的媽媽,在廣州市番禺區官員楊偉強(掛任市委常委、副市長的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的號召下, 決定在赫章縣開展創業幫扶。
2018年5月,27歲的梁安莉和母親陳潔共同出資成立廣州港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赫章縣簽訂投資協議,正式成為廣黔協作的一份子。
“楊偉強告訴我,脫貧工作很困難。他曾經邀請了許多企業家在貧困地區開展創業幫扶,但很少有人最后堅持下來。但我覺得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盡管我們不確定能做些什么,可還是想試一試。”她說。
赫章縣扶貧辦主任文永松說,赫章縣位于貴州烏蒙山區,平均海拔近2000米,是全國52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因自然條件惡劣,土地稀松貧瘠,水源缺乏,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而陷入貧困。
彼時,韭菜花海在梁安莉的腦海里一直浮現不斷。她帶著專業團隊到赫章縣考察了大小10多個鄉鎮后,發現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如此氣候和溫差特別適宜花卉的生長。最后,她決定在鐵匠鄉中井村栽種鮮花。
2018年,梁安莉和媽媽創辦的公司與赫章縣政府簽訂了投資協議,鮮花種植基地于6月開始運營,梁安莉在“貴州屋脊”上的產業扶貧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主要是發展園藝業,并將其與當地的旅游業和健康產業相結合,以此促進赫章縣增收。
起初,梁安莉的善意并不被當地人所理解。她感慨道,很多老百姓最初不了解花卉,有抵觸情緒,質疑這普通的野花怎么能幫助脫貧。
“種玉米和土豆就不一樣了,好種,能吃,還能喂牲畜。很多村民和我一樣,都疑惑種花來做什么。” 28歲的村民周巧回憶到。但后來,她也加入梁安莉的鮮花基地種植花卉。
困難接踵而至,梁安莉出現高原反應,經常頭疼嚴重。她帶領的8人團隊大部分成員都來自廣東省,花了很長時間才來適應當地缺水和取暖的問題。
梁安莉希望通過幫助村民售賣她們種植的鮮花,幫助當地脫貧減困,使他們有能力靠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最初,我們試驗種植了40多種菊花,大部分都成功種植,但還是放棄了在當地種菊花,因為菊花需要精細化管理,很難生長在農民自己的土地。”
考慮到赫章地處崎嶇山區,幾乎沒有可供種植的平坦土地,梁安莉又放棄了適合大規模種植的花。相反,改種具有高附加值的花,并且可以將其制成香料之類的產品。
梁安莉團隊還引進日本北海道薰衣草、芝櫻、針葉天藍繡球等花苗并試種成功。她們把這些鮮花轉化為香精油,或加工成永生花。現在,許多化妝品公司都在搶購赫章的鮮花。
梁安莉說:“希望我們的花卉栽培可以成為當地旅游資源的一部分。”游客可以按季節來觀賞花朵,因此她也在不斷地嘗試,種植更多新品種。
周巧是梁安莉在赫章最早認識的村民之一。她們第一次見面時,梁安莉得知周巧比她還小一歲,卻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梁安莉回憶,“她們七口之家住在一個很窄小的房子里,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
“周巧和我說,她想給孩子們買些新衣服,因為他們總是穿別人的舊衣服。盡管孩子從沒要求買新衣服,但她心里常常感到很愧疚。”
盡管帶著些許質疑,但在梁安莉成立公司后不久,周巧還是毅然來到鮮花基地務工。她工作非常努力,并憑借流利的普通話,成為了梁安莉團隊和當地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六個月后,周巧家實現了脫貧。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她從管護工、代班到基地管理員。她感嘆:“以前打工,我每個月只能掙1000塊錢,但現在可以拿到4000元。”
如今, 周巧和丈夫兩人都在基地務工,每月工資近10000元。去年, 她家里添置了一輛代步車;今年, 家里又建起了兩層樓房, 變化喜人。
周巧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滿意。她說:“我現在收入穩定,不用跑到其他地方去務工,就在家門口工作,這就是我一直想過的生活。”
周巧非常欽佩梁安莉。她說:“梁安莉從香港這樣的大城市來到我們這貧窮的山村,忍受了許多困難和打擊。她像朋友一樣對待我們,總會和我們聊天。和她一起工作,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多虧她總激勵我們。”
梁安莉幫助了包括周巧在內的30位當地村民擺脫貧困,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梁安莉說:“在鮮花種植季節,我會再雇用100名左右的村民在鐵匠鎮的花卉基地做零工。看著村民生活的改變和臉上的笑容, 我就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據了解,梁安莉的公司自成立以來, 通過務工收入、大棚土地租金分紅、廣州扶貧資金基礎設施投入分紅三大利益聯結, 已帶動600余戶、3000多人就業增收。僅2019年, 港華公司給貧困戶的分紅資金, 總計90多萬元。
據文永松介紹,過去五年里,赫章縣已有18.4萬人擺脫了貧困,梁安莉女士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91年,梁安莉出生于一個商人家庭,在香港長大,童年時期的她就知道,未來要像父母一樣經營生意。15歲時,她去了美國,并在波士頓大學攻讀了工商管理學士學位。2013年,在她上學時,波士頓發生了馬拉松爆炸案,這讓她改變了主意,畢業后她選擇回國發展。
梁安莉的家人在大陸也有業務。“因為父母的關系,我從小就游歷廣東,與同齡人相比,我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大陸的迅速發展。”梁安莉說,“大陸真實的一面與某些西方媒體所描述的完全不同。”
看到去年在香港發生的暴亂,她感到“傷心欲絕”。“許多香港年輕人說他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但我相信,未來必須靠努力創造,而不是通過破壞公共設施來實現。”
同時,她對中國扶貧的理解也有了改觀。“過去我以為扶貧減貧很表面,就是向窮人捐贈金錢和商品一樣,但現在我知道,中國扶貧涵蓋的方面很廣很廣。我們國家正不遺余力,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來幫助貧困人口解決住房、教育、醫療服務和就業等各個方面的問題。”
她說:“如果不是自己親自參與扶貧工作,我也很難相信中國可以為民眾幫扶如此之多,達到如此廣泛的程度。”
去年,北京舉辦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當梁安莉看到扶貧方陣隊的出現,她很是激動。
“過去,我只覺得港澳臺方陣隊與我有關,但是這次很高興還能和這個脫貧方陣有著緊密的聯系。”梁安莉說,“能不斷參與到國家的發展當中,我感到無比自豪。”(記者 王茹 楊軍 編譯 王瑾)
原文見中國日報9月2日國內版16版頭條 英文鏈接:http://guizhou.chinadaily.com.cn/2020-09/02/c_533233.htm?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