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13日電 連日來,美國單日新增新冠病例持續保持在六萬以上,美國疫情進入第五個月,仍舊看不到終點。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刊發資深投資家溫斯頓·莫克(Winston Mok)的評論文章稱,中美對比下,美國提交的抗疫答卷凸顯其能力不足,暴露的則是美國社會和經濟中許多制度上的弱點。
文章稱,中國采取嚴格措施,加強監測和追蹤,解封更謹慎,現在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
反觀美國,還未走出應對疫情不協調的泥潭,又過早重新開放經濟。與美國擁擠的海灘和酒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甚至在重要節日期間也會注意保持社交距離。
文章稱,在美國,等候發放食品的長隊中開始出現了高檔汽車的身影。當一些美國人因疫情忍饑挨餓的時候,美國農民卻不得不毀掉自己的莊稼。美國關閉的眾多餐館中,有一些將永遠關閉。
那么,美國經濟在應對新冠疫情時能力不足的潛在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美國人的低儲蓄水平。即使是年薪六位數、開著豪華車的人,疫情期間也只能勉強糊口,因為背負著高額家庭債務,包括房屋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和信用卡賬單。
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沒有六周的工資作為生活應急緩沖。60%的美國人甚至沒有1000美元現金應對緊急情況。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沒有緊急儲蓄賬戶。因此,1.6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支票——許多家庭的生命線——可能已經用完了。
相比之下,中國的家庭儲蓄率則是世界上最高的。
其次,美國經濟是消費驅動型經濟。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美國經濟中,消費貢獻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DP。中美貿易摩擦期間,美方加征的關稅已經削弱了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疊加新冠疫情沖擊,美國消費繼續大幅下降,今年第一季度下降了7.5%。
餐館、旅游、娛樂和服務業等領域的降幅尤其明顯,這些領域今年第一季度的降幅超過了10%。從大學城到大城市,零售業一落千丈。許多美國零售業巨頭已經或即將申請破產。美國失業人數已經超過4000萬,實際失業率估計接近20%,消費低迷的乘數效應正在加劇美國的失業慘狀。
相比之下,在當前困難時期,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韌性的一種來源。消費取代投資,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復蘇的關鍵動力。無處不在的中國網上零售在疫情期間仍能蓬勃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占全球在線銷售額的一半以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數百萬快遞小哥的結合,讓中國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不斷消費。
此外,制造業占中國GDP的近30%。中國擁有獨特的廣泛和適應性強的供應鏈。疫情發生后,中國的工廠迅速響應,提高產量。中國對制成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國內供應來滿足,國際運輸和貿易中斷的影響不大。
第三,美國的生產體系缺乏彈性。例如,美國雖然是世界上生產和分配糧食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種集中工業化體系在正常時期能夠確保大部分食物被優化分配到各個餐館。
但當餐館關門時,就沒有辦法將食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的家庭。一方面,商店的貨架空空蕩蕩,另一方面,奶農生產的牛奶卻要被倒進下水道。市場上的豬肉價格飆升,而生豬價格卻一路下跌。
相比之下,中國的食品供應體系更具適應性。除了連鎖超市,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貨店和傳統市場,以及來自農場的在線訂單,可以將新鮮農產品直接送到終端市場。
文章最后總結說,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社會和經濟的諸多體制弱點。盡管其經濟還有優勢,但美國經濟結構可能無法抵御疫情沖擊。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