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中國日報世界觀微信公眾號)
8月23日中午起,在推特上多了一個流行語標簽“#我特此命令”(#iherebyorder)。追根溯源,是因為美國領導人23日上午發布的一大堆與中國相關的推文中的這句話:“我們偉大的美國公司特此被命令(are hereby ordered)立即開始尋找替代中國的選擇,包括把你們的公司遷回家,在美國制造你們的產品。”。
有股民“特此命令”美國股市不再狂跌——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23日美國三大股指均收跌超2%;有老師“特此命令”學生這個周末過后要按時提交作業。還有更多的人用“特此命令”的語氣發帖,比如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亞當?希夫(Adam Schiff)在其官方賬號上這樣寫道:
“我‘特此命令’你停止用愚蠢的推文危害我們的經濟。我還‘特此命令’我們的粉絲轉推此帖……但這命令管用嗎?”
這些命令純屬調侃,但即便是最初的那個“我特此命令”就真的管用嗎?
誠然,激發美國股市狂跌和美國領導人密集發推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北京時間23日晚(美國時間23日早晨),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針對的是本月中旬美國宣布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美方分9月和12月兩次加征,中方也按此時間表分兩次反制。
但一激(急)之下,就“特此命令”,美國各路人士怎么看?
曾擔任福克斯新聞華盛頓主編、現任該有線電視臺高級政治分析員布瑞特?休(Britt Hume)在轉發美國領導人的推文時質問道:“他用什么樣的權力來‘命令’公司做這一切的?”
對此,在喬治城法律中心從事多年貿易相關法律事務的Jennifer Hellman隔空回答說,“總統無權命令公司退出中國。 這些公司出于自己選擇的原由進入中國,在中國投資, 他不能命令它們退出中國。” Hellman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臺采訪時說,僅在某些緊急情況下總統能阻止資金流入中國,但他不能對那些業已在中國運營的公司說它們必須離開。
CNN資深編輯克里斯?西里撒(Chris Cillizza)在評論特朗普的推文時不無風趣地說,“他使用的語言聽起來很正式,對吧? ‘特此命令!’ 這讓我想起一位國王就著長卷軸宣讀宣言的場景!事情就是這樣:他無法命令美國企業做任何事情。 …… 美國總統不能‘命令’私營企業去做很多事情。”
正如華盛頓智庫Cato研究院研究員西蒙?雷斯特(Simon Lester)所說的,美國領導人推文“特此命令”不像是可執行的行政命令,只不過是他發怒時在推特上說說而已。
直到23日晚上,白宮仍沒有就總統為什么相信他能“特此命令”美國企業遷出中國做出任何解釋。
美國的一些行業協會倒是很快表態。
例如23日中午剛過,美國商會高級副會長薄邁倫(Myron Brilliant)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兩國之間長達40年的貿易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富有成效的、建設性的、互惠互利的。……我們相信持續的、建設性的接觸是正確的前進方向。時間至關重要。我們不希望看到美中關系進一步惡化。”
全美零售聯合會高級副總裁大衛?弗倫奇(David French)表示,美國零售商離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在中國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接觸到中國客戶并開拓海外市場。這反過來又讓我們成長并為美國工人、企業和消費者擴大機會。”
顯然,貿易投資屬于你情我愿,絕非單向受益。自40年前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建交時的200多倍。如果中國市場——包括人數大致與美國總人口相當的龐大中等收入階層——對美國企業沒有吸引力,不用美國政府發話,美國公司也會另尋他處。相反,中國的吸引力隨著百姓購買力的增強、市場開放度不斷加大和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有增無減,美國公司也會用加大投資等方式堅守中國市場并擴大其市場份額。
可以理解“我特此命令”在推特上引起的熱鬧,但預計美國公司“在彼運營”不會有什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