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李方順:將國旗扔到海中,我們將經受怎樣的拷問?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9-08-10 11: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來,香港發生的很多事情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最近發生的把國旗扔到海里的嚴重事件,更令國人揪心、痛心和憂心。

為什么香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把國旗扔到海里的事件?

把國旗扔到海里和鬧港獨的面孔都是一些青年,甚至是中學生。這些青年和中學生為什么甘愿充當一小撮別有用心之人或某些海外國家的棋子和炮灰?

請看下面的兩幅圖。

這是《環球網》于2016年11月20日刊載的一幅圖,圖上的這位學生公然展示“港獨龍獅旗”,宣揚“港獨”!十分扎眼的英國米字旗背后站著的這位學生乳臭未干,一派無知的模樣!

再看這幅圖,不止是為了“蠅頭小利”,更是因為缺乏教育,所以一路為“茶盜”挑擔、抬轎和帶路。

這幅畫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畫中那位高個子(左數第三位),就是世界一致公認的史上最大商業間諜“茶葉大盜”福瓊,他周圍的5位中國人,幫他出謀劃策,一是讓他穿上清朝的長衫長袖服裝;二是幫他剃了光頭,特意為他量身度制而扎了一根清朝皇族典型的長辮子,瞞天過海;三是為其挑擔、抬轎和帶路,使其順利完成了盜取中國徽州和武夷山2萬多茶種到印度大吉嶺和阿薩姆栽種,同時盜走了中國的制茶工藝商業秘密,從而幫助英國打敗了中國的茶業,使中國茶業失去了世界的領導地位。至今,中國7萬家茶企依然敵不過一家英國立頓。

我們不禁要問:一位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最終形成和健全的中學生如何懂得去鬧“港獨”?!

我們是否應該問問我們今天的年青一代,是否了解過往數百年間,尤其是從1757年到鴉片戰爭和到1900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一百多年里,米字旗下的英國人對中國都干了些什么?

在“誰動了中國的茶樹”一文中,已經談到了上圖中的那位史上最大商業間諜羅伯特·福瓊是如何偵盜中國茶種的事件,也援引了《羊城晚報》2016年曾刊載的文章觀點。在這里,為了說得明白透徹一些,再次引述如下:

“福鈞(筆者注:也譯為“福瓊”)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植物獵人締造了大英帝國的繁榮,而中國的廣大民眾此時卻沉浸于鴉片的幻夢里。”

“羅伯特·福鈞實質上是一個盜取商業機密的間諜,彼之成功是我之疼痛,中國茶業地位的迅速衰落,正是發端于樹種的流失與種植技術的外傳。我們現在說商業機密當然已經晚了,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也不可能有這個意識,但中國人為了蠅頭小利一路給福鈞保駕護航,為其大開方便之門,種種描述令人切齒。”

其實,偷盜中國茶葉商業機密,早在福瓊之前,英國早已開始謀劃了。

以1792-1793年由英使馬戛爾尼率領龐大的使團出訪清朝為例,出訪前,英國政府交給其一項非同尋常的任務:采集茶種。

據馬戛爾尼日記記載,使團藹見乾隆返回廣州途經江西贛南茶鄉時,獲得新任兩廣總督長麟的默許,馬戛爾尼在此地采集了茶種,連同漆樹、烏桕等植物以及蠶卵的重要樣本,迅速送往孟加拉,企圖使其成為了英國的商業資源。

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一批一批的英聯邦“植物獵人”從中國盜走了包括茶種及制茶商業秘密和其他植物如獼猴桃(新西蘭改名為“奇異果”)等成百上千種植物和珍稀花草種子。

清朝時期,僅茶葉大盜福瓊一人就盜走了中國包括茶種在內的120余種珍貴植物和花草種子,締造了大英帝國的繁榮。

而那時候,大清帝國的子民們在干什么?幾乎都沉迷于鴉片的幻覺里。

沉迷于鴉片的幻覺里,幻生夢死,看這當年的國民,他們除了軀體,靈魂在哪里?!

歌舞升平,夜夜笙簫,大戶有錢人家任性逍遙,吸食鴉片于當年誰說不是潮流和時尚?!全

然不知,民族、國家和家庭的災難臨近!

試問我們今天的青年及學生都迷醉在什么幻覺里?金融+、互聯網+、網紅+……如此等等。

至于歷史+、文化+、博物學+等等,早已忘得一干二凈,拋到九霄云外了!

不久前與深圳一位從事研學旅行的人士探討“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大動脈武夷山至廣州古茶道申遺研學旅行的課題,她去一所職業院校旅行專業調研后反饋如下:

“老師說他們(指所調研的高校旅游專業的學生)每次提交的(旅行設計)方案都是各地的網紅打卡….,現在很多年輕人就一門心思想學當網紅,能輕松賺錢!我聽老師說,以前的學生必須要考上導游證或者市場營銷才可以畢業的,現在學生都不愿意考導游證,因為太難!”

我插話道:難道學校就將就學生,任由他們不考試就畢業嗎?

“老師說,不然(注,意思是如果學校嚴格要求的話),90%的人畢不了業,學校對上交差不了。這是現在中國教育的失敗之處,嚴進寬出,高考難,考上了就亂來了。唉!” 這位研學旅業的人士感慨地回答說。

再回到把國旗扔到海里的話題。

據媒體報道,在7月1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天,一群人阻礙升國旗,甚至還把英國殖民香港時期所使用的龍獅旗掛在了主席臺。

對此,媒體憤然寫道:“數典忘祖、恬不知恥,這些詞語已經承載不了我們的憤怒。”

除了譴責和憤怒,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應該經受怎樣的拷問?

以國內的研學旅行教育現狀為例。

有研學旅行機構組織師生數十人,浩浩蕩蕩開赴日本研學,一位營員在研學日記中這樣寫道:

“第一天我們參觀了京都大學,觀看了和服表演,體驗了日本的茶道。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日本的茶道……日本的茶道文化與這個講禮貌的國家剛好符合。日本的特色茶是綠色的抹茶,加糖很好喝,就像商店里賣的飲料一樣。有人說,茶是一種飲料,有人說茶是一種補品,日本的茶道讓我感受到品茶是一種崇高、高尚的境界,手捧一杯清茶,心境就會變得平和、安定。”

如此這般去日本體驗“日本茶道”,在這些孩子們的心路歷程里,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我們現在有不少國人認為英國“下午茶文化”是英國的了!雖然海外和英國的知識階層、歷史學界、博物學家等根本就不這么認為。

依此設想,我們的青少年去了一趟日本研學歸來,滿篇白紙黑字寫著“日本茶道”,是否認為“日本茶道”就是日本的呢?

請問什么是“日本茶道”?其源頭在何處?抹茶又是從哪里傳入日本的呢?

再來看看另一個案,以下是國內一家知名旅游公司發布的日本研學之旅的成果:

“同學們將走進日本學校與當地師生交流,體驗茶道文化、和服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次的日本研學旅行吧。”

“同學們在導師的指導下,了解到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不同 ,日本茶道的步驟,體現哪些值得學習的精神等。”

穿上日本和服,站在日本的街道,面向日本那什么都代表不了的房屋擺個POSE,拍幾張照片回國,這就是引領我們的孩子們去日本體驗“日本茶道”之目的?這就是去“了解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不同”?

另有一家專業從事研學旅行教育的機構寫的更一目了然,不妨看看:

學習任務: 茶道體驗、日本食文化體驗;

學習目標:學習體驗日本茶道文化,感悟茶道精髓;

學習方式:在老師指導下親自動手制作和果子及日本茶道體驗,用心體驗領悟日本匠心。

全世界都知道,全球的茶和茶文化皆源自中國,可為何我們中國的這些研學機構也好,學校以及社會從事教育的機構也好,似乎全然無知!

且不說全世界一致崇拜的茶祖神農,也不談天下一致尊奉的茶圣陸羽,更不論全球知曉的世界茗茶勝地武夷山,僅了解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我們不帶領學生先去近在咫尺的茶源地和博物館研學和體驗,而是要去海外“感悟茶道精髓”在先!這豈不是背本趨末!

有誰想到過百年“世界茶都”的廣州?!

廣州黃埔古港,實景拍攝。

歷史上,從1757年到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達5107艘,黃埔古港是當時中外貿易商船的唯一停泊之地,廣州是世界茶葉貿易的唯一之所。

正是在這過往的百年間,從福建武夷山、閩浙贛以及江南茶產區的茗茶源源不斷地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大動脈古茶道路網運抵廣州,銷往海外及歐美。沿著這條古茶道路網,貿易的往來、文化的交融、文明的碰撞、語言文字的形成、外交的博弈、戰爭的殺戮、植物的偷盜等等,一一上演,可謂波瀾壯闊。這一切,此消彼長,中國與米字旗下的英國,還有星條旗下的美利堅國一直牽扯著。

寫到這里,話題該暫時收起了。

或許有人會問:這與香港有人把國旗扔到海里有何關聯?

茶里乾坤大,稍微溫習一下歷史,香港的來龍去脈,難道不是和一片茶葉有關嗎?!

這是美國一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幅反繪玻璃(外銷)畫,畫面呈現的是1805年海外國家駐廣州的茶商行,即“十三行夷館”,也稱“洋行”,從右往左,第二是英國米字旗,第四是美利堅的星條旗,也稱“花旗”。

中國從古至今盛產茶葉,奇茗冠天下,令世界一致向往,茶葉是18至19世紀全球貿易的主要商品,“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海上茶路”。茶葉是19世紀50年代以后,即在1848-1851年間,英國人福瓊潛入中國徽州和武夷山把茶種連同制茶工藝秘密盜取并傳到印度大吉嶺和阿薩姆栽培后,才大規模傳向世界。在此之前,為了獲得茶葉這樣的巨大商業資源,英國人想方設法偷竊了百年之久,一直沒有成功。上面的這幅茶畫,也是海外的畫家在廣州區域內將如此的茶圖形成畫后,隨船從廣州發運英國及歐洲,讓那些研究中國商業資源及機密的專家和博物學家參考。

“廣州有女多採茶,採茶之戶千萬家”,我們可以從這句詩知道廣州的茶葉生產規模,離廣州最近的茶產區也就是英德一帶。

道所道,非常道。什么是“茶道”?探究一下古茶道重要驛站英德一帶的英德摩崖石刻(唐朝元杰題名),或許就會明白其中些許之道。

何謂“茶道”的本來,古茶道英德驛站一帶發現的古茶樹,世所罕見。

后記:踐行“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實施文化自信教育,我們的教育以及那些從事研學旅行教育的機構是否應該經受拷問:把國旗扔到海里,我們的青少年的腦海里和靈魂深處到底缺失了什么?

【責任編輯:許聃】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