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似乎不變的一件事情是變化,往往是越變越好。
我本周在安徽合肥,在這里,轉型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過去,八月大熱天,中國東部這個省份地方的報道任務可能就是中國的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比如是臭鱖魚和炒豆皮。
也可能是黃山地區的旅游特色,到了秋天的時候,樹上的樹葉開始變黃,最為驚艷。
然而,我在這里,是因為合肥突然成為了國家升級產業藍圖的先鋒,并要在先進制造業和機器人領域邁出一大步。
6月份,合肥當選為政府“2025年中國制造”戰略試點城市之一 ——這是近五年來的重點改革舉措之一。
到目前為止,技術發展一直被視為北京或者沿海地區如上海和深圳的專長,但是現在中國的內陸東部,中西部地區得到機會,引領發展。
安徽之前以農業和家電制造業聞名。
合肥的工業產值自2006年以來已經從800億元(12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超1萬億元人民幣,漲幅近超12倍。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工業增加值聚集在戰略性和新興產業。去年,本地經濟增長了9.8%,比全國6.7%的增幅高出近一半。
安徽的轉型已經誕生了一些成績顯赫的公司,如現在是全球領先的語音識別技術公司科大訊飛和為聯想制造筆記本電腦的LCFC。
高新技術研究所孵化器中的一家新創企業承諾轉型農業。阜陽昂科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設計了一種薄膜,貼在折射光的玻璃上,使得在溫室環境內植物可以用更少的水生長 ——這是一項重大突破,有望解決中國的農業用地水資源匱乏問題。
合肥市經濟和技術委員會規劃負責人余靜說,中國制造2025年正在推動企業轉型。
她說:“他們知道政府正在強調這一點,如果不升級,可能會落后。”
對一些人來說,轉型是艱難的,但為了成為一個領先大國,中國必須經歷的這次轉變。
安徽的徽州明朝時就是商業中心,在中國具有地理上的關鍵性,淮河經過此地,安徽更是被視為華北和華南之間的真正分野。
現在安徽有了另一關鍵作用 ——掌舵國家的新經濟,淘汰落后體制。
(譯者:朱陳鋒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