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都是垃圾!當然,這并非我的觀點,而是出生于奧地利,如今坐擁千萬身家的企業家、科學家赫爾曼·豪瑟(
?Hermann Hauser)的觀點。作為倡導電子閱讀器的先驅,赫爾曼對書本最初的德語評價,其實比“垃圾”還粗俗。10多年前在英國的劍橋,我曾對他做過一次采訪。那時候,我還很難理解他說這番話的涵義。
在我眼里,實體書非常輕便,去哪兒都可以隨身攜帶。
幾周前,在倫敦希思羅機場,我買了一本英國著名編劇阿倫·本尼特(Alan Bennett)最新出版的隨筆集Keeping On Keeping On。不久后,我就想起了豪瑟與我關于書的討論。
這是一本機場書店里常見的精裝書,可每次讀起來,我都頭疼。
不是因為書的內容,而是讀實體書真太費勁了。本內特所寫的話劇《高校男生》(The History Boys)曾在百老匯風靡一時,改編的電影也是好評如潮。本書中,作者延續自己一貫博學的文風,寫下了自己對生活軼事的思考和啟迪。
吃飯(手上拿著三明治)的時候看書,為為了不讓書合上,我就用iPad壓住書的一端,用Kindle壓住另一端。現在想想,真是有些可樂。
現在,我讀書基本上都用Kindle。與豪瑟對話差不多5年后,我“回心轉意”了。
要說Kindle有什么缺點,在我的經歷中,只有忘記充電,或者當航班禁止乘客在系緊安全帶前使用電子設備的時候會有些不便。
當然,邊泡澡,邊用Kindle也有風險。
據我推算,我閱讀電子書比實體書大概快30%,因為背光屏幕的光線更柔和,更能緩解老花眼的不適。
在暗處,你照樣可以讀書。比如當你坐在飛機上,不用打開頂燈,或者深夜里,坐在出租車上,都可以讀。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一位“狂熱”的藏書家,他經常漫無目的地買書,實體書還是電子書他都買(我真不明白,時至今日,怎么買書還不能免費贈送電子版)。
除了隨筆集的不便,今年的春節也引發了我對閱讀和書本的思考。
春節里,中國人大多走親訪友,陪伴家人,而我則會找片陽光沙灘,一邊曬太陽,一邊讀書,整整一周都是如此。今年春節,我去了柬埔寨。
臨行前,冒著行李超重(行李超過一定重量會收取額外費用)的風險,我依然帶著那本隨筆,剩下的書則一概存進了電子閱讀器。
而今的豪瑟仍在不斷改進電子閱讀技術,以期將電子閱讀器變成一張可彎曲折疊的塑料“紙”。
如果他真的成功了,我會“喜新”,還是堅持用我的“老”Kindle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譯者:鄧李嵐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