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全國人大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談召開。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國召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總是能引起大家的熱議和深思。筆者觀察研究中國的創新能力發展逾十年,關注點自然落在有關創新的支持政策和監管措施上。近年來,創新已成為引領改革開放、生產力發展和總體經濟發展方向的關鍵戰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創新列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綜合考慮兩會上的有關討論和3月11日科技部部長萬鋼的答記者問,政府的總體政策是強調開放和自主,而不夠重視國內創新人才的培養。
中國政府提出的舉措包括:大力支持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推動信息技術、新材料和電子設備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重點推動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強調集思廣益,開放研究;放松對科研經費的監管,給予科研單位更大的自主權;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發揮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橋梁作用。這些都是要增加科技創新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然而,一個關鍵的因素——人才培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誠然,上述政策有利于促進科技發展,不過,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不能光靠經費和研究,還需要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雖是一個辦法,卻還不足以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創新企業或科研項目光靠個把海歸無法成事,必須有專業人才隊伍才能成功。
雖然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卻缺少促進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專門舉措。中國不能也不該僅靠海歸人才推動創新,培養國內的專業創新人才才是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創新貫穿從幼兒園、中小學直到大學的整個教育歷程。
創新始于創造與發現,最終通過創業實現商業化。早期教育階段的課程至少應做到促進孩子的創新技能、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在實際操作中,這意味著不僅要設置藝術等技能課程,更要給予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在實踐中學習,正確地引導他們動手實驗、探索發現和獨立思考。
此外,教師的教育理念也需作出相應調整。請注意,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不是為了造就藝術家,而是為了造就能為社會帶來改變和進步的創新者、科學家和企業家。
總之,中國政府的政策方向強調以科學技術驅動創新,這并不是壞事,但若能再注重教育改革,培養國內創新人才,建設一個可持續的創新型國家便指日可待。
關于作者:
馬克·格雷芬(Mark Greeven),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副教授
(編譯:潘婷立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