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信詐騙犯被押解回國,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有一次,我看到咖啡館里那位平時神采奕奕的年輕女店員突然看起來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原來她從ATM機里取到四百塊假幣。
不只在中國,我在我的祖國印度也聽說過幾起類似的案件。
隨著商業與技術的相互滲透,中印兩國每天有超過20億人在交易時面臨收到假鈔的巨大風險。首當其沖遭受損失的多半是中產階級消費者和相對收入較低的工薪階層人群。
2015年2月,孟加拉央行在紐約美聯儲開設的賬戶有近8100萬美元失竊,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網絡電信詐騙案。同年10月下旬,印度銀行公布了一起盜用300多萬張借記卡的高科技詐騙案。11月8日,印度意外宣布廢除占據流通貨幣總值85%以上的法定貨幣,打擊貨幣系統中存在的“高仿真度假鈔”。
看來技術似乎不僅是投資者、研究人員、大企業和政府的防護工具,詐騙犯者也可能成為科技通。
無論是P2P融資公司,密碼和身份信息失竊,智能手機和電腦受攻擊,或是高仿真度假鈔,高科技企業與服務商似乎總能為詐騙者提供犯罪契機。
社交媒體上的一個視頻顯示,通過掃描二維碼從他人數字錢包中偷錢是多么容易。最近,廣東的一位調查記者揭露了他從網上商店花700元購買一位同事個人信息的全過程。
在重慶彭水縣,岑瓊女士的智能手機丟失后被一名環衛工人撿到,后來環衛工人的兒子用這部手機從岑瓊的支付寶賬戶里轉出1萬元。
不過,電子商務企業、銀行、旅游行業、移動支付公司等仍然勸告人們要擁抱科技,好像無現金交易、電子商務和數字銀行是治療腐敗和低效的靈丹妙藥一樣。
對消費者來說,商業與科技聯姻會引發很大的麻煩。消費者早已不再是上帝,而易于詐騙的科學技術卻會一直延續。
30年前每家中大型或超大型企業所服務的消費者數量之多在如今看來仍然令人難以置信。企業與消費者比例在電子商務時代變得更加不平衡。
雙12網上購物節充分證明了制造商、服務提供商和貿易商是如何搭乘技術列車,將商品快速送往全球各地廣大消費者手中。
因此,消費者服務變成了一種騙局,一種自發、無情、耗時、無效的騙局。人們在網上購物時,重點多放在看似大品牌商品的超低折扣和快速安全的配送。他們要的是省時又省錢——畢竟時間就是金錢,節省時間就是節省金錢。邏輯上是這樣不假。
可是,還有一件事,如果你現在手里拿的是不合標準、毫無實用性的產品。你可以聯系網上客服。這倒很簡單,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情。
你在鍵盤敲入“刀具不鋒利,很遲鈍”。
對方回應:“您磨一磨就能用了”。
你很生氣,要求“我要退款”。
對方再次回應:“那您需要先把刀具寄回來”。
如果買的這刀具價格還不足50元,您真能忍受得了復雜冗長的退貨退款過程嗎?如果您有這么多時間,為什么不去實體店,仔細檢查產品質量后直接購買呢?
但是,向毫無戒心的顧客兜售低廉垃圾產品的網上無良商家和假幣制造者則對這些科學技術感恩戴德,覺得相當得意。
科技并不總是造福人類——電子商務就是最好的證明。
你在網上買了一盒德國進口低脂牛奶。第二天沒有發貨,兩天后你接到店家電話,說目前商品缺貨,讓你申請退款。你不得不拿出備用的小袋奶粉充當牛奶搭配早餐茶。幾天后,你下了一個新訂單。又沒發貨。這次你既沒收到店家電話,也沒有了備用小袋奶粉,最后不得不以黑咖啡勉強湊合。你還發現店家竟然還把這個進口牛奶“1升x12盒‘裝的價格上調高。
云計算令基于算法的大數據分析變得簡單。因此,如果你經常在網上購買某一商品,它的價格就可能會上升。這要歸咎于商業與技術之間的關聯,而非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缺。
(編譯:張金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