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志愿者和空巢老人在河北省邯鄲市一起包元宵 |
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創歷史新高。截止2015年底,60周歲以上人口超過2.2億,約占國家總人口的16%,到2030年該數據有望增至25%。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人口預計將增至5億,超過美國總人口數量。
由于國家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人們對生育的社會價值觀有所轉變,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長了平均壽命,因此,人口出生率出現下滑,進而導致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服務體系產生了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日本、韓國和其它發達國家在出現人口老齡化之前,國家經濟都足夠富足,而中國經濟狀況則不然。中國家庭收入的地區性差異和城鄉差距加重了國家經濟負擔。
中國是一個儒家社會,依照中國傳統養老模式,贍養老人需要依靠子女和家庭共同完成。然而,不幸的是,如今家庭養老模式逐漸弱化,原因在于,中國大多家庭是4-2-1模式(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且退休父母與上班兒女的空間距離拉大。更糟糕的是,老人們不僅患急性病癥需要住院治療,他們還會患上一些慢性疾病,如老年癡呆、中風、骨質疏松等,而患有這些疾病的老人更需要得到長期護理,且護理期間需要耗費大量資源。
在中國,老年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而服務供給卻能力有限,兩者形成巨大反差。
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僅能給每1000名老年人提供2.1個養老院床位,這一數據比國際上給中低收入國家設定的標準還要低。如今,中國約有3萬家養老機構注冊登記了580萬個床位,這表明養老機構床位十分緊張,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由此可見,中國的養老服務尚處在起步階段。盡管政府資助設立養老院,但中國的養老服務依舊處于較低水平。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獲得一個床位,這如同中彩票一樣艱難。
老年人專用設施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興起,但由于使用這些設施需要花費高額的費用,導致絕大部分老年人沒法兒享用這些專用設施。此外,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職業威望不高,通常情況下,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還缺乏與養老服務相關的專業培訓。
然而,上述挑戰也蘊藏著無限商機。“銀發市場”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有望在中國繁榮發展。一些智庫估測,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老年用品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億元,并且以每年17%的增長率遞增。據某項政府報告預計,“銀發市場”價值4萬億元。然而,由于缺乏政策框架支持,資源又相對有限,因此,銀發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礙。近年來,國家已經采取了一些重要政策舉措。
例如,民政部和商務部于2014年宣布,老年設施服務產業將對私人投資開放,目的是期望國際投資可以填補融資缺口,并促進交付系統的發展。政府每月會給每個床位提供300元至500元的養老設施補貼。財政資源的注入有效維持了養老機構薄利運營。
老年服務業資源不足的現象不只在中國發生,其它國家也經歷過類似狀況。從國際經驗來看,公私合營模式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與此同時,社會對養老服務有著巨大的需求,且政府和私營機構擁有各自的優缺點,鑒于這兩點,政府和私營機構在提供資金和養老服務上能夠發揮良好的互補作用。
例如,除了一般財政收入給予的公共設施補貼外,更多針對性的補貼將投入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員工培訓和專門設施運營等方面。此外,老年人使用服務設施的關鍵阻礙在于,使用成本太高而支付能力不足,因此降低了使用率和經營效率。一個有效減少阻礙的方式則是,根據經濟能力不同,給老年人發放代金券,如此一來,老年人可以直接獲得老年設施服務。在香港,類似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老年人減少了經濟障礙。
養老服務包含了一系列服務領域,包括正規的家庭護理、在地老化社區服務、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的長期護理等。尤其是在中國地區差異和城鄉差距存在的情況下,不同規模的公共和私人設施在巨大且多層次市場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關于作者:
和經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編譯:杜馨樂 編輯:齊磊)